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四日电 题:沪上专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跨文化过程
中新社记者 陈静
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引起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关注。不久前,经中国国务院批准,香港银行将在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四项个人人民币业务。自此境外银行系统首次正式接受人民币。
这些引发了金融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多年研究人民币问题的经济学专家——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中国、亚洲与全球良性互动进程的产物,并取决于全球及区域的和平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改革发展的整体平衡。
他说,多年来,发自伦敦、纽约和东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人民币贬值与升值的争论,表明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其国际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对在近期出现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海外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现象,陆红军表示,这客观上也表明全球对人民币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的关注,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焦点。
陆红军说,人民币经过区域经济核心货币、储备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他表示,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收支情况,当前实施稳中有升的汇率政策和相应的汇率改革是人民币完成这一进程的首要环节。
对人民币成为区域经济核心货币,陆红军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甚至国际货币都将是跨文化合作的过程,需要经过跨文化的融合,其中包括对社会制度、生活理念、以及市场等的认同。他指出,这不是短期或中期可完成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差异大,要形成统一的政策比欧洲难度更大。
陆红军说,中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亚洲特点,不断强化自身经济基本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作,同时坚持金融稳定与改革创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区域性与全球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