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电视剧《青衣》中借京剧名角筱燕秋之身“作天作地”了一把的徐帆,这几天又在《结婚十年》里用她真实细腻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婚姻的酸涩。近日,记者就这两部热播的电视剧对徐帆作了访谈。
“我喜欢演家庭生活的戏”
记者:从《一地鸡毛》、《一声叹息》到《青衣》、《结婚十年》,你几乎演过了人生情感的各个阶段,是不是对这类戏情有独钟?
徐帆:我就喜欢演家庭生活的戏。每个人都有家庭,但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我不可能涉足那么多的家庭,但我可以通过这些戏去演绎各种不同的情感,在戏中诠释着别人的家庭生活,拍着拍着有时会让你在心里过一遍自己的婚姻生活,好像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同时也希望能感动那些由于生活的压力神经已经有点麻木的人们。
记者:你在这几部戏里塑造的不同女性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什么让你对这些角色的把握那么真实、到位?
徐帆:我觉得是生活。这些戏虽然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是一些让人觉得特别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生动的细节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每个人生活中都逃不掉的。《青衣》中筱燕秋对艺术的执著、痴迷,理想破灭后的痛苦、不甘,让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在戏校时亲身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所以特别能够理解筱燕秋的“作”。在《结婚十年》里我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韩梦在婚姻中的变化,她对丈夫、对家庭都特别尽责,但她忽视了婚姻生活平淡后的冷漠和疲惫,从而使婚姻触了礁。那些夫妻间鸡毛蒜皮的事,琐碎得不能再琐碎,也真实得不能再真实,我自己也有过住筒子楼的经历,那些细节都像是从生活中流出来的。
记者:演了这么多家庭生活的戏,你对婚姻、情感有什么样的认识?
徐帆:对待婚姻、家庭,我是很传统的。我觉得,在家里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我妈妈过去就是这样照顾我爸爸的,现在年纪大了我爸爸反过来照顾她,两个人一直很恩爱。有一些夫妻能够共苦,却不能同甘,像《结婚十年》里的韩梦和成长就是这样。我觉得,夫妻之间面对困难需要同心协力、相互扶持,在日子过得好的时候更要多想想对方,别老是自私地想着自己。从《结婚十年》中我学会了宽容,希望观众也是这样。
“我这个人就是能坚持”
记者:与那些一夜成名的明星相比,你不是只凭一两部戏走红的,是什么让你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徐帆:我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的演员,演了20年戏,我觉得自己是属于平时成绩比较好,但只有慢慢积累、沉淀下来,人家才会选中我的那种,所以我一直信守“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这个人就是特别能坚持,从小我的目标就是想做像爸爸妈妈那样的好演员,11岁背着家里考上了武汉戏曲学校,那时练功很苦,我每天和女孩们一块练完了,还得去找男同学们再练两遍心里才踏实。刚进中戏时,我的普通话里带有浓重的武汉音,老把“树”读成“叙”,一个话剧演员过不了语言关怎么成?那时人艺正演《小井胡同》,我一遍遍地看,没事就找人艺的同事聊天,他们讲段子我就记,回到宿舍自己跟自己讲,遇到胡同里的老太太也不忘多扯几句。当年的童子功、人艺给我的磨砺,都为我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记者:你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又和冯小刚合作了多部影片,他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
徐帆:我想是对待工作的严谨和敬业精神。人艺每上演一部戏都要准备四五个月的时间,只在上午排练,下午和晚上留给演员吸收消化,不是那种连轴转的赶。演戏时后台非常安静,每个演员都在认真地酝酿,保证演出时不浮躁。从人艺出去的演员,别人会感到很有规矩,这得益于人艺的“家教”。同样,冯小刚对工作的要求也特别严格,记得第一次拍《一地鸡毛》,没戏时我悄悄躲在一边打瞌睡,冯小刚就严厉地指出,这样的习惯一定要改掉,因为打瞌睡后人的精神状态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调整到位,对塑造人物不利。在以后的多次合作中,我慢慢改掉了不少演员通常都有的拍戏迟到、做事拖拉等许多坏毛病,学会了遇事为对方着想,有时还帮着干点分外的活。
记者:许多观众喜欢你“邻家女”般的形象,而大学生们评你为“最受欢迎的时代女性”,你如何把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统一起来?
徐帆:其实我当时也奇怪,有那么多比我漂亮的,为什么选我?后来才知道,大学生们觉得我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我的确在很多事情上很传统,就像冯小刚说我“干家务活的时候根本不像演员,就是一保姆”。比如我不会把头发染成黄色的,那会使我不自信,我对贷款也不习惯,做什么事情总有一种以防万一的忧患意识。我比较务实,我会实实在在地去追求浪漫,踏踏实实地去争取一个别人看来很飘渺的理想。
“婚姻让我感觉特踏实”
记者: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称你为“徐老师”,说你和他在家里是“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能否谈谈你们的婚姻生活?
徐帆:婚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特踏实,人也变得开朗了。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我觉得只有家庭稳定、幸福了,一个人才能心情舒畅,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我和冯小刚在一起是一种互补,虽然也有磕磕碰碰,但那都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结婚3年多了,已经从刚开始的兴奋,转向更加深层的关怀。我最希望在未来的每一天里,收藏一路上点点滴滴的快乐,留到以后坐在摇椅上的时候慢慢聊,我想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来源:上海文汇报 作者:傅庆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