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0日电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采取“先就业再择业”方式的毕业生占了所有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据《信息时报》报道,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搏。
对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就一味地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
广州众多知名高校就业处的老师们向记者坦承,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确成为高校目前推动学生就业的有力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先就业后择业”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有效方式,既不拖学校后腿,又让学生较早走入社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大多心态较高,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走向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然而,高校的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很受伤”。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高校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让用人单位感到后怕,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一些饱受伤害的用人单位甚至做出“拒绝用应届毕业生”的决定。另有单位则用“又爱又恨”恰当地表示他们录用毕业生时的感受。
广州锐旗人力资源公司杨总表示,根据他们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吸纳大学生最重要的障碍就是大学生成活率只有10%,也就意味着100个进去了最终留下的只有10个,企业最怕就是他们付出了大代价,最后都流失而得不到回报。
不少用人单位为此纷纷呼吁各大高校,能不能增加一个“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他们表示,其实,大学生们在技能、技巧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心理方面应该增加课程。高校应帮助大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划,所以他在以后的学习就有重点目标地去找工作。事实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学生跳槽越欢他们就越不敢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记者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