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中,青少年儿童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向儿童糖尿病全面“宣战”需要多方位着力发起冲击,重视家庭护理、警惕酮症酸中毒、正视胰岛素、探寻遗传基因……种种方面该如何兼顾应对,请专家作详细解答。
“高糖儿童”家庭护理全接触
□医学指导:李 青(副主任医师)
家有糖尿病患儿,家长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糖尿病儿童的家庭护理也应从综合角度考虑,关注“四匹马一套车”的原则。四匹马是指药物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这四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一套车”则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状况,而家长、医生和患儿就是驾驶的“车夫”。
首先要过的是饮食控制关。糖尿病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一般不建议采用严格限制热量摄入的极端方法。家长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既要按治疗饮食要求摄取营养素,又要兼顾孩子饮食习惯年龄特点。提倡用计划饮食来代替控制饮食,尽可能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饥饿时以粗粮、粗纤维代替。高糖分水果即含糖量高于10%-15%的水果,如柿子、荔枝、红果、甘蔗等尽量不食用。食用水果时,应适当减掉部分主食,时间要妥善安排,最好放在2餐之间。
引导运动对糖尿病儿童的治疗进展也非常重要。孩子体力活动量难以控制,在这方面,家长也应给予关怀,不能不动,也不能过量运动。有条件者运动前应先监测血糖,过低时不要运动或加餐后再运动,一旦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或颤抖等低血糖情况,要立即进食或饮淡糖水。
儿童糖尿病在药物治疗上的特点是,他们绝大多数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此家长必须注意胰岛素注射与进餐的配合。一般选择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进餐时间与胰岛素开始时间一致,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高糖儿童”而言,心理健康护理也至关重要;疾〉暮⒆油蚴艿郊膊〉恼勰ザ钟羟樾、甚至逆反心理而放弃治疗。因此,家长要注重为孩子创造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多与孩子交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酮症酸中毒:观念缺失酿恶果
□医学指导:陈海冰(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这一严重并发症之所以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不少家长缺乏早期预防和紧急应对的观念。一般来说,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是体内胰岛素极度缺乏,组织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此时脂肪分解产生高酮血症和酮尿症伴代谢性酸中毒及明显的脱水,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将导致死亡,幼龄患者死亡率更高。
要最大限度地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患儿所带来的损害,首先就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规定: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检测时间为空腹和餐后2小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生病或血糖>20毫摩尔/升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体。
此外,1型糖尿病患儿应坚持合理地应用胰岛素,尽早;ぬ悄虿《芩鹕说囊鹊合赴,避免血糖波动对机体靶器官造成的危害,尽量;て洳杏嗟囊鹊合赴。然而很多家长错误地将胰岛素与成瘾划上等号,不愿意调整用量。通常,1型糖尿病患儿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由于随着病情的延长,孩子体内的胰岛β细胞会逐渐损害,因此胰岛素的用量必须越来越多。增加胰岛素用量的目的就是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所以,广大家长必须解除这一顾虑。
最为重要地是,一旦糖尿病儿童表现出不规则深长呼吸、有酮体味,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厌食或腹痛、腿痛等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改变,应尽早送其前往医院就诊。
胰岛素治疗,遵循6大章法
□医学指导:李连喜(副主任医师)
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患儿家长往往因心理上的恐惧,误以为注射胰岛素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等。因此,更好地使用胰岛素来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儿及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胰岛素注射可选择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无针注射器等。如果患儿家庭条件许可且有一定自理能力,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泵。而胰岛素笔则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注射无痛、剂量准确的特点,可以增加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第二,胰岛素包括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等剂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天两次(即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比较适合学龄糖尿病儿童。
第三,未开封的胰岛素一般储存于2-8℃冰箱中。已经开封的胰岛素应在室温、阴凉、避光处保存,一般可以保存1个月。切记不要将已经开封的胰岛素储存在冰箱中,因为热胀冷缩可能影响胰岛素剂量的准确。
第四,胰岛素注射部位可以选用上臂、大腿、臀部及腹部。一般在腹部注射效果较好。主要是腹部有较大的轮换注射部位;此外,腹部受运动影响小,吸收也更加稳定。应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每针间隔1-2厘米,1个月内不要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
第五,胰岛素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应根据患儿的血糖水平、活动量及进食量等灵活调整,例如在发热、感染等应激情况时剂量要临时增加,而在血糖较低时剂量要减少甚至临时停用。
第六,胰岛素使用中最常见的副反应就是低血糖。由于患儿大脑对低血糖特别敏感,更易受到损伤,应尽量避免。因此,家长应反复告知患儿低血糖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如饥饿感、手抖、出汗等,患儿应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以备低血糖发生时食用,严重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
遗传倾向早探寻
□医学指导:王从容(博 士)
遗传因素是导致出现儿童和青少年罹患糖尿病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不少青少年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方式不健康。在这些诱因作用下,如果机体本身存在糖尿病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就可能使糖尿病在儿童期或者青少年期发病。
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性,细细追溯,我们就会发现其一级、二级亲属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约为74%-100%。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可以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易感人群,为早防早治打下基础。
值得重视的是,有关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尽管表现在临床上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通过分子诊断后却往往发现,他们其实是属于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具有在家族中三代或更多代发病的特点。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有线粒体糖尿病、年青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等。这些糖尿病患者除有糖尿病发病年龄早等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表现。
因此,在分子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可对部分单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采取一些特殊治疗措施。例如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采用抗氧化剂治疗。此外,对部分伴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患者,可通过开展遗传咨询、进行必要的分子病因诊断。这将有利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遗传咨询专题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点、线、面:血糖监测有机结合
□医学指导:周 健(博 士)
由于胰岛功能较差,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容易波动。因此,尤其应重视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结果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儿由于年龄尚小,本身缺乏主动监测意识。
那么,家长如何指导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呢?其实,血糖监测包括许多的内容以及监测的手段。具体的说,它包括了“点”(自我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等不同的内容。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上述监测手段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首先,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是最基本的监测形式。一般情况下,一天监测血糖的时间分布为7个点,分别为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睡前血糖。如果空腹血糖高,还要额外加测一次夜间的血糖。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1型糖尿病人应每天至少监测3-4次血糖,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天监测1-4次血糖。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
其次,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血糖监测系统。通过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糖值,每天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连续监测3天并作出血糖图谱。这种检查多需要在医院内完成。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已成为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金指标”。但是,仍有很多糖尿病人没有意识到检测这一指标的重要性。结果往往重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只有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才是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同时,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糖尿病人应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而血糖控制达标的病人则应每年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