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近日发布消息称,尽管北京市高招录取工作已于8月11日结束,但是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的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在9月份开学后仍可进行缺额补录。据调查,近年来被录取却不报到的准大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教育部学生司一位负责人则透露,2005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在5%~10%。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已经被本一批次院校甚至是国内名校录取的高分学生也加入了不报到的行列。
一成准大学生拒绝报到
北京一所工科院校招办负责人分析认为,上述高职院校的未雨绸缪实属无奈,如果“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则不仅招生计划完不成,连教学安排都将受到影响。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某些冷门院系开学典礼上坐着的学生甚至还达不到录取人数的一半。
事实上,随着招生录取政策的不断放宽,近年来被录取却不报到的准大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今年高考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生司一位负责人透露,2005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在5%~10%,也就是说在当年录取招收的475万学生中,有23.75万~47.5万的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并没有报到。
对于这些学生的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确切的统计。从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来看,新生流失率比较高的学校主要是部分独立学院和本三批次的学校。由于独立学院收费较高或是对学校不满意等原因,近年来不少学生选择复读、留学、就读民办高校以及创业等出路。
高分学生加入不报到行列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已经被本一批次院校甚至是国内名校录取的高分学生也加入了不报到的行列。以北京为例,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后,许多报考一志愿学校未能如愿的高分考生扎堆复读班。据北京某校复读班负责人刘兴源介绍,在1000多名近期前来咨询的考生中,600分以上的有100多人,而往年最多不超过20人。此外,人大附中培训中心只能招收700人的复读班上,600分以上的共有200人,其中在海淀区某大学附中占了50人,西城区某重点中学占了37人。
最终,这些学生将不会与他们的同学一起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上。北京某本一批次院校招生办负责人称,该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报考北大、清华未能如愿的考生。新生入学后的调查显示,全校70多个班级,平均每个班都会有1~2名学生拒绝报到。
此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学生在高考之前就开始做两手准备,他们通常一边参加托福、GRE、SAT考试,一边准备高考。一名高考成绩为685分的女生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被上海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但她仍在争取赴美国加州大学求学的机会。
专家质疑考生浪费招生名额
在谈到高分考生录取不报到的现象时,北京市高招办和部分高校招生办负责人显得很平静,他们认为优秀学生放弃入学未必是件坏事,相反这意味着学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不过,也有人质疑,“这些学生是在浪费别人的机会!背执寺壅呷衔中械拇笱既∈敌械氖峭骋徽猩摹凹苹碧逯,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被录取的学生不报到就浪费了高校招生指标,也浪费了其他考生被录取的机会。
在这场究竟是“自由抉择”还是“损人利己”的辩论中,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则加剧了这场争论。
尽管香港的高校也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参照,却并没有像内地高校那样被纳入“统招体制”,因此最终被香港8所高校录取的1300名学生,很多都是在已被内地名校录取后,又转投香港高校的。
对此公开表示不满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他声称:“北大不在乎每年有十几个新生不来报到,但是这十几个招生名额就此浪费,最吃亏的还是梦想上北大、清华的考生。”孙东东由此呼吁“要把香港高校招生工作纳入统招”。
而曾就学于耶鲁大学的旅美学者薛涌对此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认为把香港高校纳入统招的观点是在回避竞争。“如果学生放弃北大去了哈佛,是不是也要把哈佛纳入统招?”薛涌称,“在美国,一个高中生,可以申请无数学校,最后手里拿着五六份录取通知也不新鲜。因此即使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每年的报到率也只有70%。如果按照国内的算法,耶鲁一年要浪费560多个招生指标!毖τ咳衔,美国高校间的生源竞争实际上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
国内一所师范大学教务处负责人程教授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多年,他认为这场关于学生录取不报到的争论,其核心是“教育以何为本”。尽管国内高校大多声称“要以学生为本”,实际上处处捍卫的是学校的利益,因此前些年才会有“录取不报到一年内不得参加高考”、“复读学生加二十分才能投档”等种种限制手段。即便是现在,填报志愿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场赌博,第一志愿落空,第二志愿往往就成了摆设,优秀学生一下子被扫入二流,考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恰如其分的选择。
程教授认为在招生体制不可能进行彻底改革的情况下,高校还是应该积极参与高校间的良性竞争,“如果学校自身有足够的吸引力的话,被录取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报到呢?”程教授说,这也许才是降低学生不报到率的根本。(蒋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