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由于有了易方达投资总监的参股而变得名声大噪。自6月20日晚,易方达基金公司副总裁兼投资总监江作良辞职的消息被媒体爆出后,立立电子就备受市场关注。公司昨天发布公告称,接到其保荐人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知,中信建投将就媒体对公司进行的相关报道进行核查。
这样一来,公司原定于本周挂牌上市的计划或将延迟。
挂牌上市时间推迟
立立电子6月17日发布招股意向书,正式启动IPO,拟公开发行26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22%。本次发行将采用网下向询价对象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月1日,立立电子宣布网上申购的中签号码,至此,网下及网上申购都顺利完成。
然而,昨天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接到其保荐人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知,将对媒体就公司进行的相关报道进行核查。这样一来,市场推测,公司原定于本周挂牌上市的计划或将延迟。
对于公司此次遭到核查而导致挂牌时间有可能推迟的说法,记者昨天通过公司对外公布的电话联系到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证券部的人全部在外地出差,公司工作人员确实在就市场质疑的问题进行核查,但目前没有结果,但她强调,这件事应该很快会解决。至于公司上市的时间表,她表示,要根据核查的结果才能确定。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立立电子于2000年6月,由45名自然人联合宁波海纳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发起设立。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的股东人数为109人(均为自然人),注册资本为7708万元。目前主营业务为半导体硅材料和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市场质疑其合法性
事实上,自6月20日晚易方达基金公司副总裁兼投资总监江作良辞职被媒体爆出之后,就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立立电子在资本市场顷刻间变得名声大噪,麻烦也随之而来。市场主要围绕立立电子“资本腾挪、二次上市”等问题产生了争论。
6月26日,立立电子在媒体的一片质疑声中进行了网上申购,其21.81元的发行价、2600万股的袖珍股本,引来3595亿元的申购资金。市场推算,立立电子上市后有望达到30元左右的价格,如此一来,包括李立本、江作良等在内的原始股持有人将获得上亿的资本溢价,暴利惊人。
至此,关于立立电子董事长李立本(原浙大海纳总裁)对浙大海纳被掏空是否有责任的争论也达到了高潮。据了解,立立电子所从事的是半导体行业,与浙大海纳上市时的主营业务完全相同;立立电子成立之初的项目,正是浙大海纳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项目;立立电子此次上市的核心资产就是当年宁波海纳(浙大海纳控股子公司)主营的硅抛光片和硅外延片,目前主要生产6英寸硅抛光片,而这一项目在多年前也属于浙大海纳,而且就是1999年其IPO的主要募资项目。
对此,知名证券维权律师严义明表示,公司挂牌的时间推迟、监管层开始调查对市场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他认为,公司上市前首先要考虑该公司的基础是不是合法,它的业务来源是不是涉及对其他公司的侵犯,而一旦涉及侵犯,就应该依法要求恢复原状;而此次立立电子上市的核心资产来自于浙大海纳,而且就是1999年浙大海纳IPO时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立立电子的资产和主营业务的获取涉嫌侵犯浙大海纳的权益,因此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的上市是核准和保荐人制度相接合的,而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有可能进行一些包装,顺利通过发审委的审核,而在此过程中,保荐人承担公司的部分法律责任。
公司回应掏空之说
记者注意到,在立立电子此前举行的网上路演中,针对投资者对于董事长李立本是否存在掏空浙大海纳的质疑,总经理林必清也首次做出回应,并且阐明浙大海纳陷入困境原因,为投资者释疑解惑。
林必清表示,李立本确曾担任浙大海纳总裁,后来浙大海纳大股东将股权转让给邱忠保,李立本遂辞去浙大海纳全部职务。浙大海纳上市后进行的业务重组和股权转让都是根据当时控股股东的战略调整作出的,主要原因一是控股股东作出了高校应逐步退出产业运作的决策,二是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产业出现全球性大衰退。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3月,立立电子与宁波海纳签订了《股份回购合同》,按每股人民币1.4元的价格回购了宁波海纳持有的公司300万股股份。据了解,做出这个决定的,正是时任浙大海纳总裁的李立本。两个月后,李立本自己掏钱增资立立电子60万股,持股2.92%,为第五大股东。此后,李立本等人进一步加大了对立立电子的控制。李立本持股比例增至14.1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市场分析认为,这一系列的转手事实上是在为日后控制立立电子做铺垫。也因此有股民认为,这也导致浙大海纳陷入困境。
对于后来浙大海纳陷入困境的原因,林必清同时解释说,自2003年邱忠保通过受让股权获得浙大海纳控制权后,进行了大量违法操作,对浙大海纳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国证监会已对此立案调查并对责任人员作出了严厉处罚。根据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邱忠宝在获得浙大海纳实际控制权之后,利用其控制地位,违法违规挪用浙大海纳资金,并让浙大海纳为其控制的其它关联企业借款及欠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使浙大海纳资产质量严重下降,负债金额急剧增加,陷入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 (敖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