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8日电 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全国两会受到海外媒体持续关注。香港亚洲时报在线今日刊发评论文章指,在这次会上,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宣布,要在;せ肪车幕∩戏⒄咕,“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可能是“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软力量出现逆转的一个分水岭”。
原文转载如下:
2007年的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没有重要的人事调整?墒,中国政府在这会议上所做的一个决定,却可能是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软力量(注)出现逆转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次会上,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宣布,要在;せ肪车幕∩戏⒄咕;中国总理温家宝承认,中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但他也作出承诺,将于2007年尽量达到这些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温家宝提出的目标,也许也属十分温和?墒,中国中央政府的态度,却是较地方“诸侯”、社会公众和工商团体先走了一步。若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更可看见温家宝就环保问题较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表态,是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重要的,并不是中国实质上可以做到多少,而是中国领导人在意识上较美国领导人更能捕捉到国际趋势和人心所向。
若把这一段时间的国际政坛做一个横切面,也许就可发现全球公众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愿景。这一年春天,人类刚经历了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加拿大的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上,有科学家发现,北极熊溺毙在海上;他们推测原因是冰块融化、冰层变薄,使北极熊找不到立足之处而溺毙;讲述温室效应对地球威胁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港译《绝望真相》)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通过环保问题的承诺,温家宝正带领中国跟国际社会的期望接轨,而国际社会上较有能力和远见的领袖,刻下也正跟温家宝在做着同一件事。
在温家宝就环保问题作出承诺的差不多同一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3月1日也在柏林敦促欧盟实现其气候;さ哪勘。温家宝和默克尔是否能做到其目标仍属未知之数,但他们之能够明白要朝这目标进发这点,已可说明其对国际形势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跟温家宝讲话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布什政府对环境保育的态度,却是较民间更为保守。美国政府拒绝执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早已成为各国环保人士的公敌。美国总统布什1月23日对国会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演说时,虽也有提及全球暖化问题,但环保人士指出,布什提出的建议“远落于美国社会大众与工商团体之后”;繁H耸坑秩隙,全球暖化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
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可是,在解决环保问题的态度上,中国却摆出较美国更积极的姿态。正因如此,中国领导层作出的承诺,反而让国际社会更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环境保育的诚意。
也是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中国和日本在亚洲的角色和地位,也可能在2007年出现微妙变化。就在温家宝承诺在环保上下功夫的前后数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先在3月1日声称日军在二战期间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的说法“没有证据”,复在3月5日表示,即使美国国会通过二战慰安妇问题的决议草案,日本不会为慰安妇问题再作出道歉。
温家宝和安倍晋三的发言,虽然没有表面的关连,但安倍的发言,实际上让日本在亚洲地区陷入进一步的孤立;相反,温家宝的发言,却是拉近了中国跟邻国的距离。
更加重要的是,安倍就慰安妇的发言,似乎是进一步减低了美国对安倍的信赖。安倍的发言,似乎是为了取悦日本的极右翼团体,是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而来;可以,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安倍却牺牲了跟亚洲邻国的关系;这么一来,美国如何能相信安倍治下的日本足以代表美国,保障美国于亚洲的战略利益呢?
相反,中国刚在2月举行的六方会谈取得一点成果,为朝鲜半岛问题暂时减了压,再加上这次中国愿意在环保上作出更大努力,亚洲邻国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好感可望有所增加。
巧合的是,在过去一百多年历史上,中日的综合国力,总是有此起彼落的现象。像十九世纪末叶,日本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大力改革,而同一时期,中国却给慈禧太后管得牢牢。又例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之时,中国举国上下却给各种政治运动耗用了大部分精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降,轮到中国经济起飞,日本经济却长期低迷。到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之际,日本却有一名安倍到处在区内树敌,难道这就是中日此起彼落的一个关键?
必须强调,美国及亚洲国家对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仍不无猜疑。只是,若今天的政治人物以及选民能从长远战略利益出发,考虑到国家的长远战略发展而不是短期的一己私利,也许亚洲以至国际的和谐将更能维持。
顺带一提,中国在2008年,也有一个关乎其软力量的关键时刻:北京奥运。中国能否发展其软力量,端的是看中国这位东道主究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着有《万历十三年》一书。该书提出,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看似无足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但实际上此一年却是中国发展至尽头而步向衰落的一年。同样道理,若我们以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方式研究2007年的中国人大会议,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方德豪)
(注):明确提出“软力量”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依照他的说法,“硬力量”是指军事、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力量;“软力量”则指文化、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