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6日电 自去年11月15日俄罗斯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规范零售业市场、整治外来移民的法令法规以来,中俄民贸的现状和前景就成为中俄商家、媒体所关注的目标。对此,《俄罗斯龙报》记者日前在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东宁、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目睹了中俄边贸的一些现状,简单地说,就是中俄边贸出现了市场销售的“繁荣”和边境过货的“萧条”相并存的怪状。
记者看到在俄境内的中国商品市场出现了以往这个季节罕见的“繁荣”景象;与此相悖的是,边境人数和过货数量则显现出十几年来少见的“萧条”局面,这就是目前中俄边贸的实际现状。
乌苏里斯克中心市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距离中国最近的中国商品市场,用在此经商多年的华商孙先生的话来说,十几年前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已成为今天拥有一千多家华商的大市场。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由此出发,覆盖着远东诸多中小城镇,已经成为远东俄罗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往这个季节,元旦刚过,天气还未见暖,换季商品还未到销售季节,正是市场销售相对冷清的时候,而现在,却出现了淡季不但不淡、反倒日益见旺的景象。市场上,叫买叫卖声,声声悦耳,此起彼伏。
前去购物的俄罗斯老客,早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讨价还价的本领——“便宜些吧,过一段就不让你们卖了,难道剩这些东西你们想带回去吗?”看来,这些纯朴的俄罗斯百姓,此时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乘人之危的味道了。多年在俄罗斯打拼的华商也不甘示弱,他们大多都掌握了一口流利的“实用经贸”俄语口语,这关键时刻,也全部派上用场了,力争甩货的同时,别把本钱折的太大。
无独有偶,中国商品大甩卖现象从圣彼得堡、莫斯科到乌苏里斯克,横跨俄罗斯欧亚大陆,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2月初,已持续两个多月了,还会持续多久?这种貌似“繁荣”的现象之后,等待旅俄华商的将会是什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绥芬河、东宁这类口岸城市的过境中国人数和货量呈现“萧条”状态,几乎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些口岸城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每当这个季节都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繁荣了近二十年。
而现在,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幅冷清萧条的画面:北京时间上午九时许,一辆从东宁过境去俄的大客车,车内只有5名中国人,下一辆车,过一个小时才过境,车内乘客倒是不少,几乎快满员了,但其中80%是返程的俄罗斯游客,仅有5、6名中国人。
一位常年往返于边境经商的中国乘客陈先生告诉记者,往年这个季节,仅东宁口岸,每半小时就有一辆这样的大客车出境,几乎都是满员的,大部分是中国商人,当时,出入海关的情景都是人挤人,人挨人的,从未见过这等“安静”场面。现在,过境的华商人数连往年同期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过境的中国人数明显减少了,过境的中国货物数量也相应地少了许多。一位多年从事口岸运输的张女士说,他们公司今年年初在口岸过往俄罗斯的货量,仅仅是去年同期过货量的五分之一,他们的很多客户都在观望,待过了“4.1”这道坎儿再说。
对于中俄边贸这种“繁荣”和“萧条”并存的怪状,中俄商家、百姓也各有己见。海参崴的俄罗斯商人安德烈对记者说,“规范中俄贸易形式对俄罗斯来说,也许不是件坏事,但俄罗斯毕竟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大众消费水平的地域性差异非常悬殊,目前,就远东地区来讲,物美价廉的中国货仍是大多数俄罗斯人的首选,没有中国货的俄远东百姓生活,很难想象会是怎样?”
一位在中国人集聚的旅馆工作的俄国大妈也和记者说,“要是中国人都走了,我也该下岗了”。在俄罗斯远东,可以感受到俄罗斯百姓对中国货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对中国人也有一丝悠悠的眷恋之感。(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