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相互不满不影响发展关系。美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满、对人权状况的关注一直没有改变。而中国对美国动辄干涉自己内政的做法一直心存芥蒂。
过去,这种情况很容易转化成情绪性的互相指责,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双边关系的发展。而在2006年,双方不满的问题其实一个都没有解决,但越来越能以务实的态度来面对。中国因素、中国话题没有引起美国中期选举的炒作即是明证。
其二,经济关系不影响政治关系。2006年,中美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样没有彻底解决,人民币汇率增加了浮动的灵活性,但美国人显然还不满意。中美贸易逆差、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商品倾销问题,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与“中国威胁论”随便被扯在一起,显然也没有影响两国的政治关系。
其三,台湾问题不影响双边关系。笔者曾在早报谈到,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已有被边缘化迹象。现在的中美首脑会晤,台湾问题最多只是个例行的话题,不痛不痒。
由于美国对中国台海政策的深入理解,由于陈水扁上台后不断给美国制造麻烦,美国越来越把台海政策的关注重点放在台湾方面。中国不会主动制造台海;,而台湾的民进党当局却让美国放心不下。过去一有风吹草动,美国总是让中国克制,现在则共同筑起“台独”的防火墙。
战略问题是关键
中美关系出现难得的默契与平静,固然与美国总统执政的周期律有关,但更多的是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深入认知的结果,也是中国对美外交逐渐成熟的表现。
反恐仍是美国当前的第一要务,而中东尤其是伊拉克是最大的痛脚。最大的难题没有解决之前,美国不想再添新麻烦,决不想开辟新战场。但朝核问题显然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不定时炸弹。这个问题,有中国积极干预,比较容易趋于平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符合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有求于中国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美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崛起的事实已经难以改变。尽量牵引、疏导中国朝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改变,比打压、遏制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2006年的默契昭示着中美关系的近忧不多,但远忧仍然不容忽视,而这个远忧是全球战略层面的。
中国的崛起具有地区意义,也越来越有全球意义。国际关系史告诉人们,新崛起的大国与现存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层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事关中美关系能否长期稳定。因此,中美两国的战略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尽量避免双边关系陷入战略困境。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韦弦;有删节)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