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这确实是暨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海外和港澳台学生确实有一些新的观念,一些新的思想,暨大的学生的确是非;钤镜,热心各种社会活动,跟国内的学生不一样。像来自港澳台的学生,受儒家文化尊师重教影响特别大,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是不一样的。台湾学生你看得出是发自内心地尊敬,只要你给他上过课,你就是他的老师。老师来上课,一进教室全体起立,一下课马上有人去擦黑板,能给老师擦黑板是一个光荣。内地也尊重老师,但他们不会把给老师擦黑板当成光荣,“文化大革命”把传统的东西“破”得太多。
记者:“侨”这个概念,是怎么影响暨大的?
胡军:当初创办暨大,是为了解决侨生就学机会问题,所谓“宏教泽而系侨情”,他们在海外受欺辱受欺压,没有就学机会,祖国给它办这个学校,就是给他们机会。时代变了,他们要的不是机会,而是高质量的教育,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
侨生也不再是暨大的专利,别的学校也在招侨生。教师中“海归”也不是很多了,原来广东老师比较多,后来年轻一代的广东老师都去政府、企业,更多的来自内地,尤其是北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觉得暨大更应该多考虑教学质量和共同的教育规律。
记者:现在暨大的特色是什么?怎样能让人报考暨大,而不是其他学校?
胡军:暨大“侨”的特色肯定还是有,目前我们有1.2万多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学生。
长期以来,暨大的品牌效应在海外影响很大,侨生都知道暨大。我们独特的办学方法,是比较适应海外同学需求的;还有地理环境,包括气候、饮食、语言,都跟侨生的习惯比较贴近。侨生很现实,去北大天寒地冻,未必愿意。当时决定在广州复办,靠着港澳,也是有它的道理。
另外他读其他学校,比如他读北大,读中大,他成了“少数民族”,只是少数人,来到暨南大学,他感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专门为他设置,他的原有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常态。
1936年暨大开设了海外侨民师资班,专门发展海外的师资,学校去年开办的海外华人教育系,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向海外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本科专业。我们还是国家汉办的基地,这个是暨大独特的。海外,特别是东南亚这块,有很多华人企业和华文学校,他们的人才与师资很缺乏,在暨大学成以后,一是容易就业,二是能够学很多东西。
我们的中文教材也是很独特的,北美地区华人中小学华人教育教材都是暨大编的,这些教材发行了200万册。
记者:暨大还有一个特色,重视人文、重视商科,对技术方面不会太投入,这也将延续下去吗?
胡军:不会,这个我要强调,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凡是能够做起来的,我一样做,包括理工医的。我希望暨大是综合性大学,1949年,侨生都跑光了,你是不是不用办大学了?所以你要坚持暨大的特色,一定是高质量的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因为你最后不是一个名牌大学,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大学,肯定办不下去。我会突出学科特色,在教育上突出我的特色,质量提高带来名气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记者:今年8月你主持“百年校庆———寻根之旅”,去了南京、上海、建阳,看了当年暨大的旧址,寻到了什么根?
胡军:“寻根之旅”是老校长在位时候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次去是想把支离破碎的历史穿起来。我们见到很多老校友,他们是我们的长辈,看到我们去非常高兴,有些甚至激动地哭了。有一个厦门老校友,亲自去挑校庆的贺礼,他腿脚不方便,是搭车去的,一定要在我们走之前送给我。老华侨们的爱国、爱校精神是非常感人的,这么多年了,他们都是自己主动筹钱建纪念碑。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可以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百年老校图画。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没有一所高校像暨大这样经历三落三起,民族命运和学校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最深的感觉就是,这么一个学校太不容易了。作为暨大一员,你有一种责任感和压力;乜呆叽罄,名师云集,可以说现在暨大的名师不如当年,这么一个大学今后要发展,要靠有名的大师,优秀的师资队伍,怎么能更进一步发展,对我来说压力比较大,任务很重。
来源:《南方周末》;记者:万静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