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近日有两条关于公务员热的新闻。一条是,中央办公厅7个文秘科员职位,至今有5300人通过报名审查;而人事部、文化部、商务部等,一两千人争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很普遍。广电总局招2人,目前已有破纪录的6184人通过审查,报考比例突破1:3000;另一则是,调查显示,83.3%的人最看重公务员的稳定——医疗、养老都有保障。一名被调查者说:“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还担心啥?”
应考者精神折磨
3000人摩拳擦掌要去竞争一个广电局职员,这样的“大考架势”的确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恕我直言和戏言,考试人气指数飙升到这般境地时,这样的竞赛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反倒像一种对应考者的精神折磨。无疑,这样的考试场面是对社会精英不合理流动与社会就业文化异;奈叩奶凶⑹。
而今要我再从什么公务员职业如何稳定,热门机关如何具有利益扩展的想象空间去谈公务员报考热,笔者已了无兴趣,因为方家早就诟斥有加了。这里,我想考虑的是,当前公务员热的社会时代文化的形成背景。笔者认为,根源是反智主义文化的我国政治经济和意识教育领域的多年浸润所致。
何为反智主义文化?它又称作反智论,它的渊源应追溯到美国霍夫斯塔特的专著。它是一种存在于政治、社会文化或思想中的价值态度。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家长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认为那些学者诚然智力甚高,才华出众,但在权力和钞票面前却是彻底的弱者。
大学顺应“就业钱途”
这种顺应权力与钞票的社会意识魔力,迷恋社会短期效益并舍弃长远理想与责任的文化心理,体现在政治领域的切片便是,执政精英与学术及有话语权的精英,他们的行为不自觉地脱离坊间民意。一方面这些精英在乎现有的钞票,另一方面草根民众在乎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当百姓这种保障诉求无门时,背离精英指向的社会心理便会生成。
而“反智”表现在意识和教育方面,就是国民反对自己的孩子去用功,去学习那些没有短期实用价值的知识。这看起来是美国的“利益观”,但在中国教育文化历史和现代的稿纸上,早有烙印。譬如中国较为流传的“读书无用论”“学而优则仕”等。最为鲜活而典型的实例是,一些大学顺应“就业钱途”形势,开设彩票专业的硕士班;而厦门大学更是将打高尔夫球作为大学生之必修课,其实,该校朱校长说培养社会精英是假,而是想让学生挥动球杆尽快与一些“权钱”混个脸熟。
毋庸讳言,这是反智主义文化对行政管理和教育人才理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负面浸染!胺粗钦摺比衔,学术研究是好,为人类知识创新奠基铺砖诚然可敬,但它好不过尽快考个一官半职,它好不过月薪有保障,年终有目标奖,公权有“私拓”空间,看病不花钱,养老不发愁等。所以,反智文化对公务员热的负面文化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周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