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中新社发 吉亮 摄
|
中新网3月3日电 中国教育部日前宣布:将在京津沪浙苏粤等十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此言一出,反响强烈。法国《欧洲时报》3月1日发表评论论指出,小学生学唱一两段京剧,貌似“儿戏”,却提出了一个中国崛起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就是缺失传统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崛起;而文化的复兴才是崛起之路上最本质的力量。
评论说,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音乐课程,展示了当今中国教育界人士,面对西方文化全面“入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也同时折射出了中国当今领导人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某种集体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举措是极为必要与及时的。
评论表示,其实,关于选择什么样的唱段更有收效,强制性到何种程度,小学生唱京剧能不能挽救当今京剧颓势等等问题,相比上述关于文化复兴的憧憬,都显得无足轻重。京剧作为中国国粹艺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艺术表现特性。而其形成与成熟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与很多所谓“金字塔顶的艺术”不同,理解她并不需要学院研读,或是高深的文化修养,历来是以直觉灌输、耳濡目染形式在影响着中国人。这种影响之深刻性在于,在京剧的兴盛时代,无论是教授高知等有文化的群体,还是引车卖浆者的低文化阶层,都无条件地成为“京剧迷”。而今天京剧人才断档,票房不景,很多人称“看不懂”的原因,一要归罪于文革破坏;二应检讨于“经济腾飞”之后仍然保护不力的现实。
评论称,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让小学生从小接受京剧的熏陶,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使其身心不仅仅被强势的西方艺术与网络文化所占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无论是唱京剧,还是背唐诗,或是学书法,并非要使孩子们今后成为诗人、戏迷或是书法家,而是使其血液中有足够的传统文化的含量。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未来在世界版图中的分量乃至全面崛起,至关重要。
评论指出,今天,当西方人审视中国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时,已经将视角转向了孔子等文化层面。原因很简单,玉成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中国优秀文化。在此不妨假设一下历史,如果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其它内外因素都不变,唯独抽去了中国人,换成其它民族的人,这个奇迹都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样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评论说,再看看海外华侨华人。落地生根的华侨们在海外打拼,为什么总表现出大同小异的“路线图”?他们刚刚抵达居住国时往往是最贫穷与最底层的一族,他们本身的学历也不高,他们还可能没有合法身份,但是没有人能在流浪汉之中找到一个华人的身影,这是为什么?而10年20年后他们又大多摇身一变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这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力量。
评论表示,相反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无论在华夏还是海外,也不可回避地、无一例外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影响着中国崛起之进程,影响着海外华人的融入。因此,包括“小学生唱京剧”在内的一切,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举措,我们都应该喝彩。而我们要提请全体炎黄子孙警惕的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得还很不够。
评论说,以客观的艺术标准衡量,没有人(包括西方人)会认为日本歌舞伎优于中国京剧,但从国家对自己文化遗产的;ちΧ瓤,恰恰相反,歌舞伎是大赢家,京剧败得很惨,很痛心。中国外汇存底高居世界榜首,但眼看京剧这样的国粹艺术后继无人,日渐或微而无;さ牧挤,与“小学生唱京剧”的反差形同霄壤。
最后,评论指出,还是那句话:中华民族之崛起必有文化做后盾。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