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举行的2008年元宵节南京夫子庙灯会,据有关部门预测,参加人数将达四十万余人。面积不足0.52平方公里的夫子庙地区,人流高峰时将容纳数十万游客,每平方米聚集人数超过六人。 中新社发 徐 飞 摄
|
中新网2月22日电 2月21日是中国传统元宵佳节,美国《星岛日报》21日发表社论认为,华人传统的元宵节愈闹愈红火,不但在大陆和台港澳等地的节日活动形式愈来愈多样化,而且地域范围愈来愈广,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形成新一波蔚为大观的文化潮流。元宵节的嬗变,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华人传统文化如何勃发生机的发展课题。
文章称,中国大陆的元宵节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官方主办的活动,亦有商家主办的活动,当然也有民间自发的比较大众化的欢乐活动。如大陆福州市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两马同春闹元宵”大型焰火文艺晚会,官方色彩浓厚。而许多地方不少由商家主办的元宵节活动则主要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由于中国经济近些年逐渐发展,愈来愈多华人旅居地或者侨居地的当局,也纷纷亮起绿灯,为华人举办年节庆典活动提供各种方便,各国政要也逐渐习惯于向华人致以节日问候,中国传统节日在美欧乃至于世界各地已渐“登堂入室”。
文章指出,上述嬗变现象的主要脉络,是华人传统文化出现多方参与、多元主题、多层次发展的势态。
文章指出,在华人的集体记忆中,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借意赏花灯,结伴出游觅偶;元宵节又是一个吉祥的节日,家族团聚一堂欢聚伦理,展望来年劳动丰收前景……总之,古代的元宵节主要是精神的节日、文化的节日。有人认为如今元宵节出现一些过度物质化、市侩化的变化,难免对元宵节的文化纯洁性产生担忧。
对此,文章认为,虽然每年的元宵节活动出现一些不够健康的现象,有违元宵节的初衷,但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纠正,仍能使传统节日焕发生机。
文章举例指出,历史上,人们也在文化嬗变中不断作出自我调适。如今看到的元宵节,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事实上已经扬弃了许多不合时宜的风俗,保留了合理的精神内核。古代元宵节又有人称作“放偷节”。明代崇祯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在提及金元时期元夕“放偷节”情形时,甚至说到“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化现象,迹近夸张。如今,类似现象已经嬗变,或者为庙会集市,或者为相亲。
又如元宵节的灯笼,长期寄寓着楚汉时期“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脍炙人口故事。如今,常见电子灯笼甚至雷射和烟火取代纸扎灯笼,显得更加绚烂;传统的节日饮料除茶叶茶之外,也出现了咖啡、可乐,更显得“百花齐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和睦相处等等内在精神,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文章最后强调,包括元宵节在内的文化传统,都不可避免地要被镌刻上时代的烙印。既然目前华人元宵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乃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是伴随着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伴随着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而与时俱进,那么可以预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包括元宵节在内的华人传统文化仍将不断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