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9日电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龙子明先生的文章说,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标志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原文摘录如下:
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把中华文明“和”的本质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标志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版隙稹北荚鹿こ淌俏撕推嚼猛獠憧占,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准确进入轨道,绕地球飞行数天之后,经过三次加速后直飞月球,预料于下月五日进入月球轨道!版隙鹨缓拧蔽佬浅晒Ψ⑸渖眨侵泄教旒际醴稍痉⒄沟囊桓隼锍瘫。这对民族和国家而言,于科技和文化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是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回应,超越了科技,回归民族心灵,标志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从这个层面而言,“嫦娥”探月工程强化了国人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国人最早萌发奔月梦想
回首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诞生过人类许多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敦煌美仑美奂的飞天壁画,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许多古代诗人,抒发了对飞天探月的瑰丽幻想。如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辛弃疾的“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唐伯虎的“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等等。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更被誉为中华飞天第一词。李白诗全集中与月有关的诗达320余首之多,如珍珠串串,引人瞩目。
“中国月亮”负载深沉文化内容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中华民族广泛流传的嫦娥奔月神话传说,就表达了对月亮的依恋和深情。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这些传说无一例外地把月亮与某种生命相互联系。屈原在《天问》中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是问月亮,你肚子里养个兔子干什么?《淮南子》中认为,“月中有蟾蜍”,又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痹律喟缀桶淄孟嗬;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中国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像。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的古老瑰丽幻想,蕴含了后世的科学创造因素。因此,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他曾经访问中国发表演讲,说了这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嫦娥一号”实现中国人奔月梦想
“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尽管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探月方面已经取得成就,40年之后,中国才开始摸索此路,但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证明,而探月工程正是这种标志之一。因此,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标志着中国在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学的一次飞跃。也标志着在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乜蒲У绕渌咝录际跞〉猛黄啤5蹦曛泄谏形唇饩鑫卤ノ侍獾那榭鱿卵兄啤傲降恍恰,今天,刚迈入小康就开展探月工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执着的追求,这是对国家强盛的追寻。
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
冷战时期,美国和当时的苏联进行军事竞赛,进而发展“星球大战”的太空军备,制造了紧张局势。近年美国加大了太空项目的经费投入,美军还在2002年将战略司令部和航天司令部合并成新的战略司令部,主要负责太空战、信息战、计算机网络战等,加强了对太空力量的领导。美国一直在开发和研制隐形卫星、纳米卫星、“微型杀手”卫星、“魔镜”激光、天基电波等天基武器,试图全面提升太空防御和进攻作战能力。
相比起来,“嫦娥一号”并没有搭载任何军用仪器设备,“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这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嫦娥”奔月工程是为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中国文化更像月亮
与充满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精神的西方文相比,中国文化更像月亮。月亮无论圆缺总是安详宁静、平和温馨。柔和的月亮成了中国人理想的仙境。朱光潜曾经对中西诗歌所采用的不同自然意象有一个简明的比较:“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狈彩嵌灾形魑幕猩羁谭词〉娜,几乎无一不感到中华民族的和平性格与西方民族醉心征服的性格之间的差异。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敝泄皆鹿こ桃浴版隙稹泵,把中华文明“和”的本质巧妙地表达了出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嫦娥的故乡在中国,但“嫦娥”属于全世界。“嫦娥”奔月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不是战争,而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