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和夫人在美国硅谷的寓所内的全家福照片。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当地时间10月7日,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和夫人黄美芸计划捐出部份奖金,资助香港圣雅各福群会老人中心和美国阿兹海默症研究协会。图为高锟在当地的老年中心和护理人员跳舞,安享晚年.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中新网10月23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兄弟阔别35年在美的初次聚首,让从事社科研究的高铦无意间成了推动中国了解光纤技术的引路人。步入耋髦之年的高铦日前通过电话向该报讲述几十年来与堂弟高锟聚少离多但通讯不断的点滴,以及高锟著作《光纤系统--工艺、设计与应用》翻译成中文的始末。
报道指出,今年81岁高铦曾连续13年担任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秘书长,是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译者。高铦的父亲是南社名士高吹万的第四子,即是高锟父亲高君湘的胞弟。
幼熟读四书五经 家有外文老师
留美归国的高君湘当时上海市内执业和居住,不过他仍延请家乡金山的私塾先生到家中教授高锟和高铻兄弟俩国学。高铦说,他和高锟兄弟拜的是同一位“老先生”,因而知道高锟幼时熟读四书五经。高锟的母亲亦出自当地书香门第,中秋重阳家族聚会时,她也会与高家诸多南社会员们一起作诗应景。
尽管大家逢年过节才聚会,平时高家各房会轮流着在高万吹的“闲闲山庄”中小住。高铦印象中,祖父高万吹为人朴素和蔼,一身粗布长衫,自称“识字老农夫”。高铦记得小时候常有人请祖父题字,他就帮着铺纸。闲闲山庄的藏书楼珍藏着高吹万30多万卷的私人藏书,平日闲人免进,好奇的孙辈们只有等到每年祖父晒书的当儿,跟进去瞅瞅。
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高家各房陆续搬到上海。高铦家和同在法租界的高锟家住得很近。高铦回忆说,高锟和高铻小时候都很文静,他俩更喜欢“秀”英文,因为除了上学,高锟家还聘了一名犹太裔的外文老师。
高吹万七十大寿全家族团聚不久,高君湘便带着高锟兄弟于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1953年,20岁的高锟只身从香港赴英留学,行前恳请在中国大陆的祖父高吹万赐言。高吹万乃题诗《赐锟孙出国留学英伦》。
高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在英国刻苦研究十多年后,发表了第一篇光纤传导的论文,这篇论文为他迎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尽管家书不断,但高铦和高锟这对堂兄弟在美国辗转聚首却是一波三折。1982年高铦初次访美即想与高锟见面,可惜高锟出差未成。一年后高铦再度到纽约,终与阔别35年的高锟重逢,并第一次见到堂弟媳黄美芸。
“我一下子就认出他来!备哞澐⑾,已被任命为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执行科学家”的高锟,相貌与儿时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多年国外的经历让他更加“西化”。兄弟俩聊了很多,仍觉意犹未尽。次日高锟打电话来:“我们再见一面吧!痹谂υ糏TT的办公室,将新出炉的英文著作《光纤系统》送给高铦。
《光纤系统》中译本问世 捐出稿费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积极吸收西方科技,而高锟当时已是学术界公认的光纤之父。社科学者出身的高铦自然知道此书的价值。高铦的直觉得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叶培大的印证和支持。
叶培大立刻组织邮电大学的专家教授将书翻译成中文,1987年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这本光纤之父的中国第一本中文著作便在第一时间引介给打开国门未久的中国学生和学者。高锟得知后很高兴,还把全部稿费捐给邮电大学。其后高铦策划当代思潮系列丛书,兄弟俩常在英文电邮中畅谈社科人文。
1995年,高铦和高锟在北京举行的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不期而遇。这是该会成立75年来首次在华召开会议,高姓兄弟分别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言人,一时传为佳话。 (任薇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