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3日电 台湾《联合报》13日发表社论说,陈水扁当政时借了前台当局“财长”林全的“好官”头面来挂牌,美化“改革”的包装,遮盖了自己丑陋的私欲。林全作为一个珍惜羽毛的官员,变成扁借改革之名行敛财之实的袖手旁观者,提醒台湾民众要打破“形象牌”的迷思。
社论摘录如下:
“行政院”检讨二次金改的报告出炉,指祸因在陈水扁强势主导,引发行政部门“急促不周延”的作为;这个结论,其实不用“行政院”报告,已是尽人皆知。真正值得探究的是:行政部门如何因“总统”介入而弃守职责,任令政商勾结得逞,那才是更迫切的反省。
探讨这项问题,在二次金改期间担任“财长”的林全,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关键角色。林全过去在学界风评不错,任职扁“政府”期间也颇惜羽毛,甚至传出他最后是无法忍受扁家之需索,终而挂冠求去。但换一个角度看,或许正因为林全的形象如此,反而使阿扁可借其招牌之“掩护”上下其手,假改革之名欺瞒社会。
就在特侦组传出将约谈林全、陈树等人后,林全公开坦承,陈水扁至少曾向他关说两项人事:一次是扁要求林全安排陈敏熏出任大华证券董事长,但最后他只让她出任101大楼董座;另一次是要求安排耐斯集团副总裁陈镜仁出任开发金民股董事,但他只同意安排其出任公股董事。
林全的声明,虽旨在强调他如何“抗拒”陈水扁的指令,但人们却可以读出不同的讯息:一、陈水扁不仅直接下令金融机构“限时限量”并购,甚至介入各项执行细节;二、陈水扁除收受金控财团的购并贿款,他也可能在安插个别人事上索取不同额度的“中介费”;三、林全对陈水扁的抗拒,其实只算半迎半拒的“软因应”。他虽未完全遵照扁的指令行事,但以陈敏熏、陈镜仁的安排,却也都执行了七、八分,变相满足了陈水扁的要求。
二次金改推动时,“金管会”尚未成立,谁都知道此事是“财政部”的职掌。当时舆论一再批评“限时限量”政策不当,整个行政部门却不顾专业是非及“宪政分际”,甘愿受阿扁驱遣。就算林全对扁的若干要求作了“消极抵抗”,在官样的行政作业上也未留下太多把柄,但眼看财团走后门输送贿赂,最后完成了不公不义的购并;林全对自己手中完成这样的“金融改革”会觉得心安吗?
也正因为是林全,二次金改落得如此下场,才更让人扼腕。如果当时的“财长”是一个风评不佳的官僚,外界一质疑,陈水扁的改革谎言可能很快被戳破,民进党也不会为之护航包庇,恶政即可能胎死腹中,阿扁也不致落至今天的下场。
然而,由于阿扁借了林全的头面来挂牌,美化了“改革”的包装,遮盖了自己丑陋的私欲,才使得公共资源和改革正义横遭窃取,而追究莫及。林全虽自谓曾极力抗拒扁意,但从结局看,他无法撇清自己的消极放任导致了陈水扁的倒行逆施。
二次金改沦为“总统”贪污渎职的渊薮,一方面是民粹“总统”滥权的结果,反映了台湾的“宪政”空窗;,这有待朝野严肃检讨。从另一方面看,林全作为一个珍惜羽毛的官员,却变成扁借改革之名行敛财之实的袖手旁观者,也提醒台湾人民要打破“好官”、“形象牌”的迷思;只有回到事实原点就事论事,才不会产生“人的错觉”。
若不健忘,李远哲登高号召“向上提升”,却导致八年的“向下沉沦”,他至今犹未道歉。再看黄芳彦力挺扁、珍,自称会照顾其一家至死,忽而却远走海外。他们原皆有些民间清望,也未必有意欺世盗名,却在不知不觉中困陷于扁的权力巨网和虚妄神话,而难以自拔。人民必须有清澈之眼,看穿政治名望与权位相生相长的混沌,才不致为表相迷惑。
看二次金改,民众对陈水扁、对林全可能都自有定见。比较难的是,这两种人加减乘除所发生的复杂化学作用,你怎么评价?
【关于我们】-【 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