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4日电 香港《镜报》2009年1月号刊文认为,金融海啸使香港这个外向型经济面临回归以来最大的考验。特区政府在特首领导下相继采取了应对措施,获得中央赞扬,并推出14项助港抗海啸措施。特区应汲取教训,加强行政主导,避免因犹豫不决而重蹈“好心做坏事”的覆辙。
文章摘录如下:
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疲不能兴,始作俑者的美国更已陷入战后最漫长的衰退。不久前,在香港举办的“克林顿全球行动”会议上,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全球经济不可能迅速恢复,未来三至六个月各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将决定全球经济到底将是短暂调整,还是继续漫长下滑。
香港的外向型经济正面临回归以来最大的考验。最新一期《中银经济月刊》载文分析,本港经济自2008年第二季已下跌1.4%至0.5%,符合衰退定义。2008年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季将有1%以上的跌幅。乐观估计2009年下半年可能摆脱衰退,但也可能拖到2010年。
香港经济,波动脆弱
由此看来,香港的经济能量虽大,但具有波动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所谓波动性指香港经济随外围起伏,波辐更大;所谓脆弱性指香港经济一旦发生波动,社会上各种问题和矛盾就将相继发生。为何如此,值得探究。据笔者分析,可能有若干原因﹕
(一)经济比例失调。世界各国/地区的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同,服务业比重越大,经济越发达,但也有所调配,不能畸重畸轻。香港自制造业北移后,偏重于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超过九成。但服务业并不能吸纳所有的就业人口。一旦服务业出问题,就业问题非常突出?上愀勰壳叭晕窗谕雅β赘鄣乃嘉,还以为单靠金融的发展就可以养活七百万人。
(二)税基偏窄、政府开支偏大。香港的财政收入依靠经常性的利得税和入息税,以及非经常性的卖地、印花和投资所得。上述收入受经济影响极大,一荣皆荣,一衰俱衰。但政府开支却基本不变,公务员和法定机构员工薪酬待遇占公共开支约七成。如经济好景,则财政有盈余;如经济不景,则财政有赤字,要靠盈余填补赤字。如不景时期拖长,吃掉老本,甚么问题都来了。
(三)贫富不均,社会保障缺失。香港的基尼系数在0.53以上,该系数在0.4以上就表示有较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香港的贫富悬殊在亚洲是倒数第一,在世界是倒数第三,仅比非洲的津巴布韦和拉美的洪都拉斯强。但另一方面人均GDP很高的香港却未建立全面的社保制度。在低通胀高发展时期,大家相安无事;一旦有通缩或高通胀,问题就暴露出来,政府财力有限,备受压力。但一旦经济好转,政府又好了伤疤忘了疼,成为周期性的循环。
(四)民粹期望越来越高。英国撤退前的其中一个定时炸弹就是扩大市民的民粹期望。所谓民粹期望就是在政治上提出拔苗助长、不切实际、不顾条件的民主诉求;在经济上就是培育指望政府打救的伸手文化;在社会上就是形成反回归建制的舆论。一旦经济不景,上述舆论、文化和诉求就会越来越多,进而泛滥。
知易行难,原因何在
上述潜在或浮现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种种因素,大家也心照不宣。但香港回归十一年仍然知易行难。要改变这种状况,有待下列因素的演变。
(一)香港特区的公务员队伍廉洁守纪,是政府正常运作、香港社会稳定的支柱。若能增强对“一国两制”下的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实践和决策历炼,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二)香港商界不乏猛人,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熟悉行情,精通业务。但大部份不愿投入公共服务,少数投入的,亦难全力以赴,公职过多,分身不暇。心想公私兼顾,但却顾此失彼。商界点子不少,但大多一时灵感,缺乏基础性课题研究,有时失去对全港总体利益的兼顾。
(三)香港学界也不乏高人,许多见解获市民赞赏。若能增强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定能创造经世致用的东西来。
(四)在商界、学界之外,香港也不乏从政人士,从政者立场常常南辕北辙,尤其一些人以“夺权”为意图,难以提出建设性主张。从政人士必须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才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
(五)香港也有不少智库,常有利港的建设性意见,但有的眼界不够深远,研究课题缺乏通盘考虑。与内地、与外国相比,香港智库的地位、名望、阅历有待提高。
系列措施,力抗衰退
面对金融海啸给香港社会造成的各种问题,特区政府在特首曾荫权领导下不断采取应对措施。2008年12月8日曾荫权在主持经济机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后,又宣布了稳定经济的新方案,包括扩大早前宣布的信贷担保计划,为全港除上市公司以外的所有中小企业提供千亿元信贷担保,及于2009年提供超过六万个职位等等。特首指出,本港来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已是无可避免,他呼吁港人做好迎战非常困难日子的心理准备,多次强调有信心带领本港成为其中一个率先走出衰退的地区。12月11日,特首在香港经济峰会上更坚定地表示,世事如棋,只要保住“士象全”,减低了被“将”的机会,就能稳中求胜。
12月19日,上京述职的曾荫权获胡、温赞扬,中央同时推出14项助港抗海啸的新措施。这是既利特区又利国家的双赢举措,彰显香港之于国家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就金融海啸发表的评估报告,也赞扬香港特区政府已认清风险所在,并果断地应付随金融海啸而来的余波。
综观特区政府整个方案,主要从扩大基建、支持企业、保障就业和加强与内地合作三方面入手,内容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过,应当汲取过往施政的经验教训,敢于加强行政主导,避免因思虑不周、犹豫不决而重蹈“好心做坏事”、“好事变坏事”的覆辙。同时,要争取社会各方的全力支持,力争早日见到经济复苏的曙光。(宋小庄)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