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31日电 香港《明报》10月31日发表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撰写的文章说,西方的政、商、学人物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出主意,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对外国人向中国提意见,没有抗拒,觉得也不一定要用阴谋论看待这些言论,但我们应该问﹕“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文章摘录如下:
金融海啸对欧美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西方国家的政经领袖和舆论界,对中国的立场和动态表示关注,并且开始公开表达期望。上周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就有不少这种言论。关注和期望的焦点不外以下几个﹕中国动用外汇储备,稳定国际金融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中国提高汇率体制的“弹性”;中国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10日前,美国的“传统基金会”发表评论文章,指出2008年底将会是中美商贸关系动荡的年头。文章并没有要求中国直接协助美国稳定金融市场,反而眼于长远的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等核心问题,要求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市场。
西方的政、商、学人物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出主意,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对外国人向中国提意见,没有抗拒,觉得也不一定要用阴谋论看待这些言论,但我们应该问﹕“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过去几年,外国人就经济问题,从体制、政策到具体措施,向中国出了不少点子,当中有多少为自己界别利益,为本企业利益,以至为本国利益而来,我们应该心中有数。大家可以肯定﹕如果中国政府过去一两年,自愿或受压采纳部分建议,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今天的金融海啸下,国家和人民要蒙受多大损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香港成为国际炒家的提款机,“国际货币基金会”为多个亚洲国家开方落药,包括公共财政、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部分国家照单全收,最后焦头烂额,这个教训大家记忆犹新。不能说“国际货币基金会”动机不良,但外国经济专家对他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认识全面不全面,深入不深入,实际不实际,都是我们需要问的问题。
十几年前,我听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场演讲,有人问基辛格﹕“你怎样看中国的未来发展?”基辛格正面回答之前,开了一个玩笑说﹕“中国历史悠长,最短的朝代比我们美国立国至今的历史还要长,美国太年轻,不好评论中国的事物!闭飧龌卮鹩哪、谦虚、讨好兼而有之,但也隐含了基辛格认识历史的睿智。中美文化和历史背景不一样,东西方之间也不一样,普世价值只是部分价值,不是全部价值。
如果没有利益立场,不是趁火打劫,外国政商学者对我们的意见,可以参考,可以重视,但绝对不能奉若神明。金融海啸爆发前,不少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专家学者,对美国的经济学说和政策流于迷信,积重难返。美国近一百年的强盛,有地理等客观因素,有美国人努力等主观因素,也有机缘际遇等偶然因素,美国的一套是否放诸四海皆准,我们作为这次金融海啸的观察者,可以深入和全面分析。
金融海啸爆发至今,过去以不同名目、不同理论推崇吹捧种种放任式市场经济的学者和评论员鸦雀无声,没有人以批评当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政府入市的一半力度,批评欧美政府入市。大家重新认识政府的角色,可以更清楚地看透世界和国际关系的本质,可以在这个本质中看清楚自己国家的利益所在,洞悉国际的利益矛盾;可以在学术和技术上面加点全局观;可以更有信心地走自己的道路,在经济上不做别人的附庸,在经济学说和政策上更不要做别人的附庸。
国人当中,不少人在西方学会了经济理论,满腹经纶,但没有国家利益立场,因此有“商人无祖国”的说法,更不知道过去我们在殖民地习惯的一套,不是正常的一套。殖民地政府的最终负责对象不是殖民地人民,而是“祖家”的人民。殖民者看香港或任何一个海外殖民地,态度是“这个殖民地于我有什么利用价值?”,不是“我对当地人有什么被利用价值?”,有些殖民地的利用价值在于军事要塞,有些提供棉花、茶叶、橡胶等原材料,供“祖家”的工业使用,有些提供市场,供“祖家”的厂商出口产品,不管有没有市场竞争力。殖民地人民没有自主权,不会问也没有机会问﹕“外面的世界于我有什么利用价值?”殖民地政府也不会以政府的名义,为殖民地人民争取在海外的利益,因此政府无为,工商界单打独斗,在意念中,经济和产业发展没有政府的政策角色。这种不正常现象,习非成是,不仅香港过去如此,其它前殖民地过去也如此。
正常的现象是什么?英国政府救英国银行,冰岛政府救冰岛银行,美国政府救美国银行。近日美国汽车公司告急,找的当然也是美国政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国家,正常得很。每个国家都有政府,国家和本国政府,就是本国企业和所有经济单位的最大利益代表者和;ふ,这个道理,用香港俚语说﹕“阿妈系女人”。
任何一个社会,商业考虑以外,有国家利益的考虑,这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这样看问题,美国也是这样看问题。美国资金短缺,尖端科技卖不卖?巴拿马运河卖不卖?不卖。不是价钱问题,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问题。
金融海啸发生后,香港社会近日开始质疑“金融中心”对香港的作用和价值。我认为外国的金融业发生灾难性事故,波及世界各地的实体经济,里面的法律、政策、制度以至道德问题,不仅在香港有检讨的必要,在金融业的大本营如纽约和伦敦等,也有检讨的必要,我更相信在美国很快会被检讨。检讨就是不预设正面或反面的结论,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来说,首先要问的是“金融中心”这个概括性说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同的“金融中心”活动对香港有多少价值?有没有价值?“有利于香港乎?”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在香港卖雷曼迷你债券和其它类似的投资工具,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在香港交易所将大陆企业、台湾企业和外国企业上市,也是金融活动的一种,两种活动对香港的利害完全不一样。即使今天没有发生金融海啸,雷曼没有倒闭,债券持有人没有损失,我还是认为只是向香港的散户投资者销售外国的投资工具,虽是金融活动,但香港称不上“金融中心”,这种金融活动对香港也没有什么价值,更赚不到外间的钱。因此我们为香港经济发展找方向、抓重点,万万不能含糊,不能笼统,更不能用套话说问题。检定堂皇套话的准则,还是那一句,白猫黑猫,“亦将有利吾国乎?”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