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的梦魇
2008年09月27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6月6日,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委托熟识的中国学者许金龙,替他将捐给中国四川地震灾区人民的10万日元和200多元人民币送到中国驻日大使馆。他在给许金龙的亲笔信中表示,四川大地震的灾情令他感到心痛。随信附上的日元是他和妻子的一点儿心意,请使用于遭受震灾的朋友们。图为大江健三郎写给许金龙的亲笔信和装捐款的信封。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华,九日上午在北京的中国社科院作题为《始自于绝望的希望》演讲之后,又到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作《别了,我的书》。图为大江健三郎在与读者交流。 中新社发 应妮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网9月27日电 香港《文汇报》9月27日发表题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梦魇》的文章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梦魇。一个入了法国籍的中国人高行健虽享此殊荣,然他的作品,有多少人认同?有多少个读者?有多大影响力?历届的文学奖得主,有多少个是实至名归?其中确有不少“垃圾”。对这个“奖”,我们何必耿耿于怀?何必要借它来肯定自己的成就?闹剧何时了?
文章摘录如下:
《中华读书报》第七一○期头版有篇署名李清的文章,指安徽有位诗人叶世斌,被推举为明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备受一些媒体的大力吹捧。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中国出了位大诗人叶世斌。我这个“书痴”、素留意中国文坛状况的“文化人”,竟懵然不知,何其孤陋寡闻若斯!
李清指这是“闹剧”。
“闹剧”之一,提名叶世斌为候选人的,是重庆一个民间诗歌组织,名“国际诗歌翻译中心”。这个团体,根本没有资格“提名”。李清说:“诺贝尔文学奖有资格的提名人,只限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院士资格的人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各国作家协会主席。这个奖项根本不接受团体提名!
“闹剧”之二,叶世斌所得的“荣誉博士”,就是这个中心所颁授。是否得到国家认可,国际认可还成疑问。
“闹剧”之三,所谓“提名”,是该中心十位来自世界各地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来决定;谎灾,是该中心十位“自己人”的决定,并非真的已提名竞选诺奖。
叶诗人的诗,我一首也没看过,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在中国一些已享大名、蜚声国际的诗人,都未获“提名”殊荣;叶诗人“名不经传”,诗作不流通,独享此荣耀,那真的是“不世出”的“奇才”了。
多年前,台湾的李敖也声称凭《北京法源寺》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李敖并据此而“炒作”,无论台版、大陆版的《北京法源寺》,都卖了个满堂红。但随即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如《中国青年报》署名闻铭的文章,指诺奖“从不宣布通知哪些人获得了提名”,指“如某教授给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了李敖,并写信或打电话告诉了李敖本人,这是可能的。但这只代表一个人的意愿……”,换言之,这是“一厢情愿”,并非已获得了“提名”。而且,李敖只是凭一书获提名,也是不确。因为,“诺奖的评选不是单纯看一部作品,而是凭借对候选人整体的评价。”
闻铭这篇文章,在陈东林《诺贝尔文学奖批判:从〈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说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二○○○年十月)中可看到其“真知灼见”。陈东林并从小说角度和历史眼光来审视《北京法源寺》,指为“文学垃圾”。是否为“垃圾”和“珍珠”,那且不说,借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名衔来“炒作”,实有欺世之嫌。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梦魇。一个入了法国籍的中国人高行健虽享此殊荣,然他的作品,有多少人认同?有多少个读者?有多大影响力?历届的文学奖得主,有多少个是实至名归?其中确有不少“垃圾”。对这个“奖”,我们何必耿耿于怀?何必要借它来肯定自己的成就?闹剧何时了?(黄仲鸣)
【编辑:刘雨生】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