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若犯事 终身靠边站
本报记者与重庆高院院长钱锋面对面
去年1月26日,时年43岁的钱锋被选举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这位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法院院长顿时成为舆论焦点,被别人报道;而在13年前,他是有近10年新闻生涯的记者,报道别人。
自此,这位有博士学位的少壮派院长,受到了各方的广泛期待:在提振正持续下降的司法公信力方面,他会给出怎样的答卷?
院长邮箱是钱锋带来的重庆法院系列新政的一环。在此起彼伏的“作秀”质疑中,他的“邮箱”开通第一周内,收到282封邮件,平均每天40件。而今,邮箱每天收取5至10封邮件。
院长邮箱打开了一扇窗,不仅“一把手”得到了第一手材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院的自身免疫力。
邮箱运行体系已基本达到期望值,可打85分
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什么推出院长的个人邮箱而非法院邮箱?
钱锋:各项工作,一把手重视与否,结果不一样。叫其院长邮箱,并使用院长的个人邮箱,是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处理这些邮件是法院“一把手”的工作职责之一。
如果叫法院邮箱,院长就可能偷懒,安排办公室工作人员去看,效果可能打折扣。
中国青年报记者:该举措的初衷是什么?
钱锋:推出该邮箱,是想在网络时代找到一条加强法院和民意沟通的途径,这是个中庸而非激进的办法。司法工作有其特殊性,讲究证据和逻辑,书面材料比单纯的口头表达更有效。因此,法院系统公开邮箱比公开手机等办法更有可操作性。
法律是纠纷解决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出邮箱后,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表达诉求,如果发个E-mail就可以解决,何必去重庆、上北京上访呢?时间和金钱都节约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怎么评价它一年来的运转?您为它打多少分?达到了最初的期望值吗?
钱锋:一年来,邮箱运行体系已成型,已基本达到期望值,可打85分。
遗憾就在于未得到的这15分。一是督办的问题,审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院长不能影响,也不能干预案件审理的法定程序,督办必然有个周期,运转的时效与社会的期望可能还有距离;另一个遗憾是部分邮件信息残缺,只宣泄情感,缺乏对事实的明晰描述,还有部分发件人不及时看回复,又不留下联系方式,甚至使用匿名,无法联系,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