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安置渠道多样化
“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这是我军建国后第十次大裁军,也是解甲军官选择就业渠道最多的一次!薄蹲稻佟吩又咀噬畋嗉啪胺⒍员究钦咚。
1982年大裁军,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51万官兵采取的是集体转业方式进行的安置。
到1997年的第九次大裁军,我军解甲军官的安置工作基本走上正轨,每年有计划地安置一次解甲军官,没有再进行集体安置。但安置方式只有转业和复员两种选择。
随着我国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善,第十次大裁军,解甲军官可有转业、复员、自主择业3种安置方式供选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大裁军解甲军官选择安置方式最多的一次。
——转业计划分配方式。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完全由国家负责。
——复员方式。军队发给复员军官数额大大超过转业军官转业费的复员费,国家不再负责安置工作。
——自主择业方式。200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改变了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的传统安置模式,提出了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军转安置办法改革的发展方向。自主择业方式是担任团级职务和营级职务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自主择业,安置地政府逐月给自主择业的干部发放退役金,但国家不包分配工作。国家对从事个体经济和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干部,在贷款、税收和办理营业执照等方面给予照顾。自主择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据悉,后来自主择业的干部又扩大到师级干部。
三种安置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和军队解甲军队干部多种选择的需要,也为国家减轻了安置负担,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转业干部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2005年,为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照顾官兵实际利益的新路子,国家和军队开始深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调整改革。
据解放军总部有关部门透露,2001年中国首次实行自主择业有8000多名退役人员选择了私营企业;2002年1.1万多人;2003年有1.3万多名退役军官选择了私营企业。近几年仍有大批退役军官选择私营企业!
预备役制度确保后备力量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保持精干常备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预备役制度,加快民兵、预备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整体质量有新的提高。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武装力量由国防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如今在中国军营,一支佩戴“Y”字符号的部队——预备役部队,经过25年的建设,已成为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后备力量。
在预备役部队组建25周年前夕,本刊记者走访了被誉为“华北第一师”的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师政委岳玉战介绍说,预备役部队就是:正规军体制+民兵特色。他为记者介绍了我军预备役部队的来龙去脉。
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对复员转业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但那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成建制的预备役部队。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议组建预备役部队,以达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目的。1983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我国正式组建了预备役部队,授予番号和军旗,纳入了我军的建制序列,最大建制是预备役师。预备役师、团机关和基层营、连主官是现役军人,其余官兵来源于工人、农民、公务员、复员转业军人。平时采取军官预任、士兵预编的方法,训练、执行任务时,着军装佩戴预备役军衔,进行集中管理。
“区别于正规军,因为他们是老百姓;区别于民兵,因为他们有军装、军衔,并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时随时可以补充到正规军!痹勒馐。
如今,我军预备役部队已在陆?蘸投谒拇缶址⒄沟绞蛉,战时是我军强大可靠的后备兵员;平时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近年来,预备役部队通过调整改革,压缩了陆军预备役部队,新组建了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突出了防空作战和勤务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初步形成了诸军兵种较为齐全的新格局;加大军事训练力度,普及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训练质量和层次明显提高。民兵工作在保持民兵群众性和普遍性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建设。其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编制规范,教育训练比较落实,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优化编制体制提升战斗力
由步兵军改编成集团军是我军编制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对优化战斗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3年,军委根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的指示,在我军陆军部队中选择一些摩托化军改建机械化集团军。经过反复论证,1984年4月1日,我军诞生了机械化集团军,标志着中国陆军走向了现代化的军兵种合成。
在改编集团军之前,陆军的军以步兵为主体,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是独立兵种,不在军的编成之内,战时才作为配属部队。陆军航空兵、陆军防空导弹部队、伪装部队、电子部队等兵种在我军尚属空白,有的只有少数部队配属在总部、战区。
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后,我军所有的陆军步兵军全部改编成集团军,其中有机械化集团军,也有摩托化集团军。
目前我军陆军的集团军包括诸多军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军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专业兵种数量超过了步兵,炮兵的数量居第一,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30年来,我军编制体制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是成立了总装备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于1998年4月组建,它是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全军武器装备工作的领导机关。与此同时,我军从大军区、到集团军、师、旅等部队也相应建立了装备部门。
总装备部的组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军委对全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师改旅,也就是军、师、团、营体制,改变为军、旅、营体制,这也是我军陆军的一次重大体制调整。1997年我军进行建国后的第九次大裁军中,部分作战师改编为作战旅。
旅是独立作战单位,直属于某个集团军或是军区。新的旅、营、连模式规模较小、机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便于快速机动和跨区支援作战。小巧、机动、合成,是旅的最大特点。
师改旅从传统的金字塔状垂直指挥体制逐渐地向扁平化网络指挥体制转变,可以以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打赢未来的局部战争。师改旅后,部队更加精干,更加便于指挥,战斗力更强。
在我军陆军编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海军、空军的编制体制也进行了巨大变革,更加适应了现代化高科技战争需求。同时,通过建立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逐步实现了三军一体化的联勤保障体制。
保障多样化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军队后勤在保障体制、保障方式和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供应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军队建设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比笄谘跹芯恐行难芯吭惫私ㄒ蝗缡撬。
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顾建一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军后勤一直实行总后勤部领导下的陆、海、空三军分别垂直供应的体制,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后勤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些保障舍近求远,给部队带来许多不便。
1990年3月,我军在沈阳、济南战区和海南地区,展开了以“代供、代医、代修”为主要内容的划区保障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益。1998年,中央军委决定对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建立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与分供相结合的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战区的后勤部改为联勤部。
2000年1月1日,在总结“三代”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军实行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这种体制实行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模式。就是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保障由军区统一组织;专用物资供应和专用勤务保障仍由军兵种按建制系统组织实施。在联勤保障运行关系上,实行“物质流”与“信息流”的相对分离。军兵种的通用保障,计划由军兵种后勤负责,组织实施由联勤系统负责。
“以军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这是我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体制既能够满足诸军兵种部队的共性要求,又能照顾军兵种的特殊性!惫私ㄒ凰。
2004年,我军在济南战区又进行了大联勤改革试点,在战略战役层次上打破三军后勤自成体系的格局,实现保障力量集中统管、集约使用,按区域对诸军兵种部队实施一体化保障。
顾建一说,这次大联勤试点有五大特点:实现联勤机关三军一体合编、保障力量三军一体统管、保障内容三军一体实施、保障计划与供应三军一体运作、保障与管理三军一体负责。济南战区大联勤运行标志着向三军后勤一体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顾建一说,按照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我军1999年启动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试点,2000年在全军大范围展开。这一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来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保障职能的机构真正搞精干、搞充实。重点推开了饮食、商业服务、营房维修等以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改革,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社会后勤来承担以经济性和服务性为主的保障任务。
目前,社会化改革正向纵深拓展,努力做到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后勤装备研制、后勤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后勤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据介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后,全军整体移交200多个军队企业化工厂和农场,共撤消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保障机构数千个,减少各类保障人员几十万人,大大减轻了军队办社会的负担。仅全军驻大中城市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的食堂和军人编制的撤消,每年就可减少开支3亿多元。
政策制度向适应市场经济转变。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军后勤先后在军费预算制度、采购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军人保险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军费预算制度改革上,实行分类管理,推行零基预算,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完善综合预算制度,基本形成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军费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在军队采购制度改革上,大力推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十五”期间,全军集中采购物资总金额达450亿元人民币,节约资金31.5亿元人民币,平均节支率为7%。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上,已初步建立起军人免费医疗、随军家属优惠医疗、职工保险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军队医疗保障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上,初步形成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公寓住房与自有住房、实物供应与货币分配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新体系。在军人保险制度改革上,先后建立了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转业到企业的军队干部养老保险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等保险制度。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后勤运行机制更加规范有效,后勤保障质量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
军队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制建设协调发展,军事立法、军事执法、军事司法、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取得突出成绩。
完善军事立法体系。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穆显奎、王汉水说,改革开放以来,军事立法工作快速发展。1988年6月中央军委成立法制局,对加强和促进军队法制建设,加快军事立法步伐具有重要作用;1990年4月,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首次明确军事立法的原则、权限划分、立法程序等;199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公布施行,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自1992年5月至今,相继出台了4个五年军事立法规划,推动了军事立法工作步入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新阶段。
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订的专门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5件;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和修订的军事(行政)法规280余件;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和修订的军事规章3200多件。形成了一个反映现代军事发展规律、体现人民军队性质和优良传统的军事法规体系。
健全军事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军事执法体制主要由负责军事法实施的军队各级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构成,并在军级以上单位设立了履行执法监督检查职能的纪律检查机构和财务审计机构,全国大、中城市驻军建立了纠察处理违纪军人、违章军车的警备勤务机构。
穆显奎、王汉水说,为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的新形势,军队于1978年开始恢复军事法院和军事检察院,军事执法体制和军事司法体制由此逐步得到发展完善。目前,军事司法体制由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和保卫部门构成,对军队内部的刑事案件分别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和侦查权。
为保持和国家司法制度统一,我军实行军事法官、军事检察官三等十一级的专业等级制度,使军事司法队伍更加专业化。
开展广泛军事法律服务。据介绍,1978年,全军在恢复军事法院的同时,也恢复了司法行政处。1989年,中央军委明确将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军队政治工作和军队政法工作范畴,并要求全军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法律咨询服务工作。199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成立司法局,主管全军司法行政工作,各大军区级单位政治部设立司法办公室,管理本部队的法律服务工作。1996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军队律师及军队法律服务工作的管理作了明确规定。2000年4月,陆军集团军、师、旅政治机关正式编配军队律师。
目前,军队中的法律顾问处达到200多个,律师1000多人,基层法律咨询站4000多个,法律咨询员65万人。在支持军队首长和机关依法决策、依法维护军队单位和军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及法制教育。军队各级各类院校都开设法律课程,对学员和军官进行国家法律、军事法规和法律常识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法等内容的教育,使军人的军事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保证了军事法的自觉遵守。根据国家关于在全体公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统一部署,1986年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了5个五年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官兵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依法从严治军方针进一步落实,有利促进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的完成。(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辉王经国)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