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已经成为分割利益公平分配的工具。即使是单纯的户籍改革,意义也非常重大。没有户籍改革先行,那些附着的特权和利益不知还会持续多久。
为何户籍改革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记者日前对户籍改革问题进行专题采访时,包括公安大学教授在内的一些专家说,单纯放开户籍没有意义,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为户口“松绑”,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中国青年报》4月8日)
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说户口和身份证一样,只是一个公安部门管理人口信息的代码,公安部门只是将公民的信息按照规定进行录入和管理,那么,放开户籍登记对于回到户口管理的本意来说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具有根本的意义。它使各地公安部门及时、有效、准确地实施人口信息管理,对于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目前因为很多流动人口不愿办理暂住证,很多流动人口的信息公安部门根本无法掌握,处于部分“失控”状态。
这种观点的另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是,既然户籍改革可以不承担福利制度改革的使命,户籍改革应该是个易如反掌的问题,为什么又那么难呢?何必要让户口成为设置各种利益和权利特权、凸显身份不平等的挡箭牌呢?
目前,户口已经成为分割利益公平分配的工具。我认为,即使是单纯的户籍改革,意义也非常重大。一是表明政府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众所周知,195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同样是城市户口的人,其在不同城市间迁移只需要实行登记制。但各地公安部门迫于地方压力,长期以来将其变成了审批制。这实际有违法律的规定,应该立即得到纠正。依法治国,首先就需要依法治权。如果政府部门长期不守法而得不到纠正,也没有人承担责任,依法治国又从何谈起?
二是即使是单纯的户籍改革,其他福利改革都没有跟上,对于城市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仍然意义重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4000万流动儿童、5800万留守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平等之心看待社会。虽然同样作为北京市民,东城区和西城区市民户口上没有本质区别,但东城区的市民子女到西城区的学校读书,就要多交几万元的择校费,这跟户口没有关系。但是,这跟有没有北京户口的借读费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择取优质学校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后者是身份歧视的结果;有户口的人可以根据户籍、学籍或常住地三者其一选择学校而无须付择校费,而后者不管你是在学籍所在地还是在常住地,或是其他,都必须缴纳高额借读费,更不要说就地高考了。
1998年以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镇对农民都放开了户口,有关专家、有关部门不妨做一个调查,看看原来附着在户口上的所谓的各种利益是否“自动剥落”了。如果没有户籍改革先行,那些附着的特权和利益不知还会持续多久。
□童大焕(北京 编辑)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