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参加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西城区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代市长郭金龙出席,并“作揖”感谢代表们工作成绩。 中新社发 张宇 摄
|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一日电 题:北京“两会”释放开放信号
中新社记者 沈嘉 杜燕
正在中国政治中心北京举行的地方重要政治会议——北京市“两会”在奥运年初呈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来自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二百名境外记者对这次地方政治大会充满了兴趣。据悉,本次北京“两会”对境外记者的开放幅度为历年之最,报名人数比上届增加五成。
境外记者往年只受邀参加北京市人代会和政协的开幕式。今年,他们获得了在北京市人代会团组会议上自由提问的机会。闭幕式上,北京市新任官员还将与境外记者见面。
北京市人大一位宣传官员表示,这次政治大会向境外媒体开放力度空前。为接待境外媒体采访,北京市人代会首次为境外媒体设立了专门的新闻中心和新闻联络员,并制定英文的新闻手册!罢庋目诺谝淮问被蛴腥嘶峁寺牵撬呛芸旎岱⑾,这是好的。而且开放也是大势所趋!闭馕恍僭北硎尽
北京市政协今年也是首次向境外记者开放小组讨论会,更鲜有地允许记者现场提问。另外,今年还特地安排了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八位民主党派主委的新闻发布会。
香港《大公报》记者吴斌曾多次参加北京“两会”的报道,他在今年大会之初就明显感到,“开放力度比以前大了,能去采访的范围扩大了!
北京市政协新闻中心负责人也表示,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报道,新闻中心随时接待境外记者并为他们的报道提供服务。这位负责人表示,希望把这种开放做到具体的事件中,而不仅仅是一种“虚张声势”。她称,今后的政协会议将“更加开放”,让愿意交流的人从不同角度了解北京、乃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从地方政治大会的开放力度加大可以看出,这座将于二百天后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正努力学习坦诚和自信地接受世界目光。
一些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家级政治会议早已体现了这种开放趋势,每年三月的中国“两会”及去年的中共十七大,都给中国赢得了努力开放的信誉。
现在,北京胡同里的修鞋匠和街上把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境外媒体的采访对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社会的各种看法常常被写进关于中国的报道中。
在各类采访活动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境外记者的中文越来越娴熟,不需要翻译的“中国通”越来越多。在奥运开幕式前,北京将为接待来自全球的五千六百名注册记者,和数万名非注册记者进行准备。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