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题:成都试验区——农民如何进城
中新社记者 肖龙联
成都是天府之国的首府,在这个总人口已达一千一百万、排名中国人口第四的大都市里,既享有都江堰滋润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之福,但“三农”问题也曾长期严重困扰成都市的发展。人多地少,农民占三分之二,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
今年六月七日,成都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进城,这是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日前闭幕的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四条办法和途径。
一是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加大财政投入,抓好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就业空间。健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好进城后的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二是扶持农民进城居住。建立健全政府援助和时常供给相结合的住房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住房制度运行与支持体系,对进城工作生活的农民,鼓励和支持其购买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
三是提供同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进城工作生活的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质化生活待遇,使其真正转变为市民。
四是着力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城乡人口新的管理办法。对落户转移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在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探索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的途径和办法。按照产权明晰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让农民持股进城。
这是成都市决策层对城乡统筹发展描绘的最新蓝图。而这一蓝图是在成都市双流县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位于成都市近郊的双流这个农业大县二00三年初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集中”的概念,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叭黾小卑压ひ捣⒄、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安排,不仅解决了工业项目节约用地问题,而且实现了“少取多予”“以工补农”的城乡和谐发展,当年双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跃居四川省第一名,城市化率提高了六个百分点。
在总结“双流经验”基础上,成都市开始在全市广泛推广“三个集中”。目前,全市原有的一百一十六个工业开发区,已调整为二十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达百分之五十九点九。到二00六年底,全市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一百五十三点八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一百二十三点五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二,近二十七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据报道,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杆泥当个“城里人”的一位农民曾华美离开家乡,跑到成都市去打工。然而现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女老板,甚至还从城里引回来一个“上门女婿”!翱砝穆砺,漂亮的民居,鲜艳的花海,丰厚的收入……”曾华美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很多惠民新政策,在我们这里早已经铺开啦!如今,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
二00六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宋平在视察成都市时称赞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看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对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高度评价。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成都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蓝图已经绘就,而新蓝图得以全面实施之时将会出现这样一个格局:农民进城当居民,居民下乡当农民,此时也,乃城乡差别缩小之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