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志丹县数人因一条短信被处分,其中4名科级干部被免职。据称,该短信有辱骂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内容。(《华商报》11月21日)
闻听此事后笔者感到惋惜,不是为那几名被免职的科级干部,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政治胸襟与魅力的机会,就这样糟蹋了。否则,“领导挨骂却一笑而过”的新闻,肯定会传颂一时成为政治佳话。在这之前,从重庆“彭水诗案”到山西“稷山文案”,再到海南“儋州网案”,都是下级用诗歌、信件、网文等方式批评当地领导,结果无一例外骂人者受到权力干涉下的严惩。“骂领导被严惩”不算新闻,“领导挨骂不追究”才算新鲜。
不知道前述诽谤案中的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不骂人,谁人背后不被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尤其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周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
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道德境界。一个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他的政治道德。官员领导们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着一种政治文明。
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保蟾攀前傩昭源窍敛涣羟,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他做了一堆论述,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儿,作为一个公权掌握者,权力来自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级、下级,这里的监督包括对他的批评、对他的辱骂。无论这种批评辱骂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后的另类表达。
大概少有人不知毛泽东对待“挨骂”的故事吧。当时遇雷电,延川县代县长不幸被雷电击死,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那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做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他是这么看“挨骂”的:“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还有一段更绝的“挨骂”!霸谡稣饧虑樯希莒逞肥褂玫挠镅,是冷酷无情、一心一意保全自己权柄的一个暴君的语言。野心是他的罪恶,他也将因此受到惩罚。阴谋是他的爱好,但阴谋也将打乱他的计划和夺去他的权力。他为政腐化堕落,他的应受谴责的行为将使他名誉扫地和被人辱骂……”这段骂词够狠吧,这是两百多年前美国人骂当时总统杰斐逊的话,还登了报。即便如此,杰斐逊强忍怒气依然说:“他们选中了我来担任这一荣誉的角色(总统),同时又以世上任何国家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种凶恶方式来攻击我。我将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权利,而且我仍将珍视这一权利的继续维持……”杰斐逊对“挨骂”的容忍态度让人感到软弱,不过他的一句话大概会让人完全改变看法—“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该倒台”。
无论是子产还是毛泽东、杰斐逊,他们善对“挨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道出了一种政治品质——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作为领导,他必然是一位公众人物,他被赋予了某种特权,而权力是一柄天然的双刃剑,要遏制剑的恶刃,必然要在“受监督批评”层面让渡相当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其实,领导要想少挨骂直至不挨骂并不难,无非是做人从政常记百姓之苦、牢记法律之严、永记权力之源。那些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左手以百姓之身诉诸“诽谤罪”,右手以权力之剑举起狼牙棒的官员领导,真该好好读读史,接受“勇于挨骂”的文明洗礼。(马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