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赴河南省伊川县采访时被对方以“防假记者”为由阻挠,并发生采访器材被抢、记者被殴致伤事件。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对新闻采访及舆论监督,既应防止假记者浑水摸鱼,更应正确对待真正依法进行的新闻采访活动,决不允许以“防假”为借口阻挠舆论监督。(昨日《中国青年报》)
阻挠舆论监督行为,一旦套上“防假记者”的外衣,立刻变得十分巧妙。事实上,有些企业有时候是没有能力、也未必真心分辨记者真假,而是把“防假记者”当成最好的拒绝采访的借口:所谓“防假记者”,目的就是为了“拒真记者”。
不可否认,假记者们不少是以采访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是应该加以取缔的。但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真实的问题,不少地方为何成了假记者的天堂?那是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尚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尚不完全是一片净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起记者身份的真假,敲诈勒索及其背后的违法事实更重要。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开放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真相”,记者身份不仅属于记者,也属于所有执着追求真相的人们。这个意义上,直接打击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敲诈勒索行为,应该比单纯打击假记者更有意义。
苍蝇不叮无缝蛋,假记者泛滥恰恰意味着完善新闻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真正守法遵规的企业真记者尚且不怕,假记者自然更不会有可乘之机。如果盲目地为打击假记者而打击假记者,“防假记者”就可能成为阻挠舆论监督的新借口,假记者也未必打得绝。(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