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日电 题:设计一条科学的奔月路线图
特约记者 陈全育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天体卫星,它以宁静皎洁的形态展现在地球人类的面前。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它更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传递思念的使者,还是奔月嫦娥的文学意象,它都以“遥远”为我们装点着的某种美丽。
384,400公里,现代科学用数字准确描述的地月间之平均距离,使这种“遥远”有了更加具体的内涵。虽然这是科学意义上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要跨越这近40万公里的距离,实现月球探测器与处在对地公转、自身自转状态中的月球的精确“约会”,却并非易事。这主要依赖于一条科学合理的“奔月”路线的精妙设计。
自开展探月活动以来,人类共有4种绕月探测卫星的线路方式。第一种,运载火箭将月球探测器送入地球低轨的圆形轨道,然后探测器自行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到达月球。第二种,运载火箭将月球探测器送入环地球的大椭圆轨道,然后探测器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处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到达月球。第三种,运载火箭将月球探测器送到地月引力平衡点处,探测器加速进入月球轨道,最终到达月球。第四种,运载火箭直接将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到达月球。
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按35分钟控制。经过精确的分析和计算,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奔月过程,嫦娥一号卫星最终选择了第二种线路!版隙鹨缓盼佬潜荚孪呗肪瞬悴闵秆,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特色,既完美地利用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和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优点,又保证了很强的安全性!蔽夜教煜低持佬枪斓雷已钗淌诮樯芩怠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首先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环地球大椭圆轨道。卫星在这条轨道上运行两圈,并在第二个远地点作一次小的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600公里。此后,在此轨道上运行三圈后,卫星到达近地点时进行第一次大的变轨,将轨道周期调整为24小时。在这条轨道上运行一圈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做第二次大的变轨,将轨道周期增加到48小时。卫星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共运行约五天,这一段轨道称为“调相轨道”。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说,采用这样的调相轨道最大的好处是,可有多次机会调整轨道,消除由于发射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误差,并且每次变轨时,卫星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基本不变,可以在固定位置对变轨过程进行监控。
卫星在调相轨道运行结束到达最后一次经过近地点时,再作一次大的变轨,便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至此,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足够大的运行轨道,卫星共进行了3次重要的加速。
“地月转移轨道是进行月球探测时最重要的轨道段,也是月球探测器飞行中最容易出问题的轨道部分。卫星在这个轨道段的飞行需要同时考虑地球、月球甚至太阳的引力作用!毖钗担庖还斓蓝蔚纳杓品浅8丛,在卫星的实际运行中,还要经过2到3次轨道修正,才能顺利奔向月球。
随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沿着这条设计精妙的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并在飞行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
嫦娥一号卫星从起飞到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飞行过程中,会多次经过中国上空。专家们断言,如果地理位置、天气条件允许的话,公众可能会用肉眼观察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