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治理商业贿赂
吃回扣、收红包……这些商业交往中大肆横行的“潜规则”,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败坏诚信文明的社会风气,必须坚决遏制。
“集中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200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果断作出了这一重大决策。
在随后2006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钡蹦2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2006年反腐倡廉的重点。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
据统计,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31119件,涉案总金额70.79亿元,其中涉及公务员案件6971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推动了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8.清理“官煤勾结”
近几年,各地煤矿接二连三发生重特大事故,而事故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煤勾结”。
为惩治“官煤勾结”,2005年8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
2006年9月22日,中央纪委、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清理纠正工作有关情况:在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工作中,全国共申报登记5357人,申报登记投资入股金额7.55亿元,撤资退股金额7.09亿元,占应撤资退股金额的93.9%。除少数申报登记人员因涉嫌违法违纪问题被调查尚未结案、所投资入股煤矿的债权债务纠纷的诉讼审理尚未终结等原因暂时不能撤资退股,或因所投资入股煤矿倒闭、被关闭等原因无法撤资退股外,其余人员已全部从煤矿撤资退股。各级清理纠正工作机构共受理举报1022件,已核查完毕92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8人,给予组织处理122人,移送司法机关45人。
治理“官煤勾结”等官商勾结行为,可以防止官员行使公共权力时出现利益冲突,对预防和减少矿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9.问责制
2003年非典期间,个别政府官员因隐瞒疫情或防治不力而被查处,从而掀起了一场“行政问责”风暴。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重庆、甘肃、安徽、广东深圳、四川成都、江苏扬州等地已陆续出台行政问责暂行规定或办法。据2006年8月21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自2004年开始推行行政问责制以来,共进行了49次行政问责,涉及到89名官员。
不仅在行政领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问责也形成了制度。2004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进行了规定。该《规定》第十四条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备谩豆娑ā返谑盘踔赋觯骸暗澄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问责,使昏官、庸官不敢该作为时不作为、不该作为时乱作为。
10.信息公开
暗箱操作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而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杀毒剂,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深入推进,特别是政务公开迈出重大步伐。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它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这部重要的行政法规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的空白,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重要法规支持。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央国家机关43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推行政务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对公开政府信息作出明确规定。中央国家机关75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96%的地市政府、77%的县级政府建立了政府网站。中央国家机关74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设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19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单位、14个省区市编制政务了公开目录。
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基础,政务公开使政府和政府官员在阳光下行使权力,接受群众监督,无疑可以有效防治腐败。
11.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保障,是有效防止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关键。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规范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法规。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遵守党的章程,遵守宪法、法律,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等七项内容,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
它明确规定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
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出台,加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配套规定,标志着以党章为核心、以监督条例为主干,以配套规定和其他监督规范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12.党内民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不断推进,各地完善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中召开,它的第一项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从此,中央率先垂范,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政治局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各级地方党委领导班子也按照中央要求,向同级党委全委会述职和报告工作、接受全委会监督,全委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200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对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全委会票决制的办法作出详细规定并得到普遍执行。
目前,已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外联部等7个党中央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共设立了8位新闻发言人向党内外公布重要的党务信息。
200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这也是近年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一大成果。
近年来,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浙江、四川、湖北、江苏、广东、山东、山西、广西、陕西等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相关试点工作。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的不断进步,展示了我们党的强大活力,也为开展党内监督、防治腐败提供了保障。
13.廉政文化
从今年9月29日起,由检察日报社主办、浙江省湖州市检察院承办的全国廉政短信征集大赛评出的优秀作品在正义网上公示。
廉政短信、廉政书画、廉政诗歌、廉政故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为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2005年1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第一次在党的文献提出了“廉政文化”这一概念!妒凳└僖芬螅骸按罅忧苛幕ㄉ,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2005年1月10日,吴官正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闭馐侵醒爰臀峁ぷ鞅ǜ媸紫忍岬健傲幕闭庖桓拍。
从此,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
妇联组织开展了“家庭助廉”教育,教育部门试点廉洁教育进学校,团中央部署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报章、杂志、电视、网站刊播反腐倡廉消息、专题和公益广告,从而形成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