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大规模培养人才,以提高信息化素质为主要标志的干部队伍建设加速推进。
2007年春节刚过,某步兵师师长刘小午的名字出现在媒体。吸引广大读者的除了他在本职岗位取得的优异成绩,还有另一番风采——中国国防大学战略学和美国曼哈顿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双料硕士”。
注重多渠道培养、凸显复合型素质。刘小午现已走上了某集团军参谋长的领导岗位,其成长发展诠释了信息化条件下我军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新历程。
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等成为新的作战样式。如何把机械化半机械化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干部队伍,造就成一支适应信息化建设与作战的干部队伍,成为我军面临的重大课题。全军的关注焦点再一次集中到干部队伍建设上。
2002年底,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争取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高素质军官队伍。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我军建设向信息化整体转型的历史帷幕全面拉开。由此,以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转型为目标,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局面正在全军形成。
——着力从生长干部源头上提高打赢能力。实施“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新模式,加大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装备培训比重。2004年,我军新补充生长干部的学历层次基本实现本科化。一批师团指挥员奉命担任院校教官,把军事斗争准备一线的经验带进课堂。从地方大学生入伍士兵中直接选拔干部的相关政策应运而生,成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
——把提高信息化素质作为突破口。着眼由“岗位有人”到“岗位胜任”转变,下大力弥补在职干部信息化素质“短板”。我军院校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任职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培养部队建设骨干人才。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部分中级指挥院校,相继开办了战略战役指挥、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研讨等一系列重要班次,大规模提高干部信息化素质。5年来,全军安排20余万名干部进入各类院校学习培训。沈阳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及军队院校等18家单位,共同成立“战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协作区”,探索了军兵种教育资源互补共享培养人才的新路子。2006年下半年军委重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把院校培训作为硬杠杠,坚持先训后用、训用一致,打破一次进校定终身的局面,激起了广大干部踊跃参加院校培训的热潮。
——开拓提高干部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渠道;弥卮缶卵菹啊⒅卮缶滦卸仁导教ㄋご蚨土陡刹。着力健全完善干部交叉培养机制,推进机关与部队、机关与院校、院校与部队、各军兵种之间的交流任职代职。2003年以来,仅总部就组织2000多名团以上干部跨军兵种交叉任职。坚持在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干部,5年来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遣军事留学生1700多名。从2002年5月我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到远程跨国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大批指挥员在高层次涉外军事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经验、锤炼素质、经受考验。
目前,全军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6%,其中研究生学历约占10%,分别比5年前提高10个和5个百分点。各级领导班子本级培训率大幅跃升,作战部队军级领导干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2%,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占10%。人民解放军行列中出现了博士军长、舰长和飞行师长。人才培养的转型,带来了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历史性变化,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在完成重大任务、推进训练改革、实施科研攻关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有力推动了我军战斗力建设的新跃升。
把军队干部队伍建设融入国家人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广泛吸纳汇聚各方面人才与智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聚才用才新模式初步形成。
近些年,在南京、广州战区部分作战部队营区,出现一批佩戴预备役军官军衔的身影。平时,他们是部队战备、训练、演习的坚强臂膀,战时他们将成为提升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力量。
从地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和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中,遴选预备役军官预编到作战部队,是我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聚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军委、总部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发展中确立思路,着眼我军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社会化、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挑战,相继推出一个个聚才用才新举措:
——大力依托社会资源培养人才。自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以来,全军先后与116所地方高校签订依托培养协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直接为部队培养优质人才。5年来全军共接收地方大学生、毕业国防生3万余名。总部还与国家教育部联合实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每年选送1600名紧缺专业技术干部到地方重点高校攻读研究生。各级依托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培训技术骨干,年度培训总量超过5000人次。
——充分吸纳社会优质人才为军队服务。实行特招特聘专家、预备役军官动员征召等制度,通过“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模式,吸引大批社会高层次人才到部队科研、技术保障、医疗卫生等岗位发挥作用。目前,全军作战部队已预编地方有关行业预备役军官6000多名。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标志着一项新的引进社会人才制度正式建立。仅2006年,全军就聘用6000余名非现役文职人员,成为我军建设一支新的生力军。
——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保留人才。坚持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有利于集聚人才、激发动力的工资津贴补贴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切实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2004年以来,全军投入人才培养补助专项经费达13亿元。2006年全军实施工资制度调整改革,干部工资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军委颁发《军队吸引保留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规定》。同时,四总部每年通报表彰800名优秀指挥军官和优秀参谋人才;每两年颁发一次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科技创新群体奖,个人奖额达10万元,群体奖额达100万元。
——进一步健全高层次人才使用管理措施。先后推行首席专家制和项目负责人制,创建科技创新工作站,建立科技人才绩效评估机制,深化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推行重大课题公开招标制。2003年作战部队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某集团军成立,对作战系统集成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攻关。总装备部与十大军工集团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清华、北大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军拥有9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7400余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64个,在站博士800多名。5年来全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坚持军地兼容、军民融合发展的另一重要成就,就是军队为国家建设各个领域培养输送人才。2003年以来,20余万名军队干部脱下军装,投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成为巩固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