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凤阳九月二十五日电 题:“改革第一村”里度中秋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吴兰 张娅子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不仅月圆人喜,而且秋实情深。本社记者来到位于淮河平原腹地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来到当年以一纸按满手印的“生死状”决定实施分田包干、联产计酬、引领中国农村改革的村庄,见到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
严金昌已早早地把八十八岁高龄的母亲接到自己的工作地点、位于村北的特种猪养殖基地。他要在这里给母亲过个“孝顺”中秋。
“今晚月饼肯定不会少!肯定四菜一汤,但不会更多,和往常一样。”当记者问及中秋晚餐食谱时,严金昌说,如今已不是当年那种家家住的破草房,红薯当饭菜当粮,秋种过后就逃荒的日子。
“吃多少准备多少,吃好不浪费”,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家也一样。他说,过去盼过节,是为了吃顿好饭好菜,现在日子好了,平时什么都能吃到,中秋也就没有特别要准备的。
回想三十年前的中秋,“那可是什么也不敢期望的!毖辖鸩担笔背员ザ亲泳筒淮砹,吃饱了,根本不考虑以后的日子,更没有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当年大包干领头人之一关友江补充道,那时候,村里没有一台拖拉机,甚至没有一只老母鸡,过年过节都见不到荤菜,更别说平时了。
说起按手印分田地的往事,严金昌饱含情感地说,那是憋出来的啊,不这样没有活路,一天到晚要饭的滋味不好受。
贫困、饥饿让明太祖朱元璋故里的老乡们穷则思变,冒着危险实行“大包干”,一年就是大变样。一九七九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由前一年的一点八万斤猛增到六点六万斤,人均收入则由上年的二十二元人民币跃升到四百元,去年人均则达到五千元,增加两百多倍。
说起如今的生活,他们很开心。严金昌、严宏昌都说,孙子孙女上学不要缴学费了;每人十元的农村医疗保险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种田不仅不用缴税,政府每亩地还要给几十元的补贴。他们还告诉记者,现在交通方便了,小岗也有直接到省城合肥的班车了。
记者今日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聆听中国“改革第一村”的“旗手”们介绍说,大包干只能治穷,要致富还得靠科学发展,靠可持续发展。要借助当年的敢干、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用创新来推进小岗村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小岗村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对面,树立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上面有错落有致的房屋,有整齐划一的厂房,有绿树成荫的村貌,令人无限向往。
村干部说,小岗村正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于今年八月初动工新建第二居民小区,该小区占地面积达二十亩,将建设八十套庭院式住宅小区,每套建设一个沼气池,并进行水、电、路、太阳能路灯和小区绿化配套。而位于村庄东部的第一期,建设了二十六套居民小区,农户已喜迁新居。
村民们笑言,现在家家户户的生活好了,经济来源也广了,但希望小岗能好上加好,引进三两个大型企业,带动当地就业,带动小岗村加快致富。他们相信,党的十七大就要召开了,小岗人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好。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闭馐自锹夹「谌丝嗌畹摹斗镅舾琛,如今被演绎为“说凤阳,道凤阳,自从有了共产党,人民生活得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