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三十一日 电 题: 革命功推第一枪 英雄赤帜起南昌
——肖星华回忆父亲肖克上将
中新社记者 淮黎霞
“革命功推第一枪,英雄赤帜起南昌,洪都夜静江潮涌,卫我河山志莫忘”。这首诗是肖克上将在南昌起义六十周年之际写成的。在南昌起义八十周年到来之际,正逢肖克将军百岁寿辰的日子,他是目前参加南昌起义唯一健在的高级将领。
记者前不久与肖克将军之子肖星华同返南昌城,和他一起追忆肖克将军南昌起义前后的革命经历。肖星华温和谦恭,很少听见他大声说话,他也当兵成了将军,曾任一所武警部队学院的副政委。
肖星华对记者说, 南昌起义时父亲年仅十九岁,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任指导员。他先带着十几名官兵,以逛街为名,搞清楚了敌人的位置。八月一日凌晨两点,一阵枪声划破了南昌城夜空的宁静,战斗打响了。父亲和战友们如下山猛虎,很快冲进天主堂和学校里,部队把敌人团团围住,天快亮时,一个营的敌人全部缴械。
后来肖克将军回首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八月一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日,当之无愧,愿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肖星华对记者说,起义部队南下接连遭受重大挫折,部队打散了,后来听说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进驻宜章县城,他立即赶赴宜章。组织成立了湘南人民军宜章独立营,肖克任副营长。
这支身着杂色衣衫、肩扛梭镖大刀的农民武装,在肖克等人率领下,突出重围,朝东行进。后来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一团不期而遇,大家如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欢呼雀跃。
这一段历史后来被传为佳话,肖克和毛泽东数年后聚首,毛泽东问:“你们那时有多少人?多少枪?多少梭镖?”肖克一听,立刻明白问的是参加“湘南暴动”的宜章独立营,他从容答道:“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五百多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毛泽东听后不住点头,连声称赞:“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肖星华说, 一九三四年八月七日,由父亲担任军团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从湘赣革命根据地出发,拉开了长征序幕。父亲成为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长征到贵州时,有人发现了一张法文贵州省地图,但谁也不认得法文。正在犯愁时,遇到一位懂法文的瑞士牧师勃沙特,他来中国已经十二年了,懂中国话,父亲便请他帮助翻译成中文。勃牧师操着生硬的中国话翻译,经过一个通宵,终于把地图译出来,红军带着勃沙特行军、打仗,勃沙特开始不习惯,吃不了苦,几次想跑。
勃沙特随红二、六军团长征,体验了艰难的征战经历。父亲等人考虑到战事复杂,便让勃沙特离开红军。临别,红军送给路费,设宴饯行,父亲还亲手为他做了一道粉蒸肉。在昆明,勃沙特写作了一本回忆录《神灵之手》(也有译作《指导的手》),在英国伦敦出版。
父亲后来一直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并非最早介绍红军长征之专著。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早于《红星照耀中国》一年多,当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之专著。
在肖星华眼里,尽管父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一直很乐观,即使在文革中挨批斗的时候,回家后也照吃照睡。将军的豁达,成了他长寿的一个“秘诀”。
肖星华回忆说,我小时候读书时,父亲时常检查我的作业,要我好好练字。父亲讲自己小时候读私塾,先生教他写字要“四正”,即纸正、笔正、身正、心正,这“四正”直到父亲耄耋之年仍坚持着。
肖星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写字的规矩,更是做人的道理,父亲教诲这“四正”使我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