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阜阳七月十六日电 题:“孤岛”不孤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小树已完全沉没水中。农田、鱼塘大受水害,几乎“全军覆没”。老百姓必须靠船才能跟外界保持联系。
淮北大堤下,一个叫尧岗的村子,记者看到了上述的一幕幕。七月八日这里就遭受了水灾,至今积水仍旧难退。
原先的旱路,成了水路,要到这个村子必须先淌水,然后还要坐船。赤脚淌过没过膝盖的积水,走上几百米;在船上,还要再行几百米。
一些人家的家门口,至今还筑着挡水的“小坝”,猪圈已被大水淹没。偶尔,还能看见倒塌的房子。两户人家相隔只有二十米,但门前两、三米深的积水,却让他们只能遥遥相望、无可奈何。
混浊的水里,漂着几条死鱼。一些树木,已承受不住大水浸泡,开始死去。
一个叫刘井泽的人,一百四十亩的鱼塘,已完全“融入”大水中。四、五十万元的投资,算是打了水漂。这让老人心疼地不得了。
还好,这里没出现人员伤亡,电也没断。这里算不上与世隔绝的“孤岛”。
而另外一个叫沿河村的地方,情形就比它严重的多了。沿河村已被大水团团围住,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大堤被挖开、这一片被作为蓄洪区后,船只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气氛显得有些紧张。一支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已奉命进驻,随时待命。一旦出现险情,军队就立即进行抢险。
记者赶去的时候,恰逢一条船正要前往“孤岛”运送食物和水。从七月十一日河堤被挖开泄洪至今,“孤岛”上几千人所需要的面粉、大米、药材,都是靠船运送的。
机动船开出五、六十分钟后,才能达到这个“孤岛”。周围大水茫茫,看不见边际;远处一些孤零零的大树,浸泡在水中。
村民刘善合的家里,米缸、面缸都是满的。当地百姓说,因为政府的救灾及时,他们现在不缺吃的,只是吃不上菜了;因为老下雨,柴火被淋湿了,而且又断了电,做饭比较麻烦。
刘善合家厨房里的柴火摸起来,确实潮湿。记者离开时,在船上回望“孤岛”,一些人家的烟囱升起了浓浓炊烟。正是因为柴火潮湿,炊烟才如此之大。
当地官员介绍说,他们正打算为这里的百姓,购买五千斤茄子、五千斤青椒,解决吃菜问题;再购买一部分煤球,解决做饭问题。
以前遭灾,老百姓担忧缺衣少食。现在遭灾,老百姓是怕断电少菜。
记者从冲锋舟上岸时,正好碰见一些百姓,在岸边等船回“孤岛”。其中,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可能是怕坐船时间长,愁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