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项目如今是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薛涌先生就撰文《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载《南方都市报》5月2日,以下简称《中》文),表示反对。对《中》文提出的,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主要应依靠高速铁路,及中国造大飞机在国内航空市场上不可能与波音、空客竞争,我完全赞同。但是,对《中》文完全从市场角度看待大飞机项目,我却觉得视野未免狭窄了。对大飞机项目起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家安全战略、技术、市场,市场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其一,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日不落帝国建立在皇家海军的炮口上,而美利坚帝国则护翼在它强大空军的翅膀下。在现在这个时代,战略空军是一个国家常规威慑力量中极重要的一环。而没有大飞机,就没有战略空军。
中国并不是地大物博的,在大多数资源上中国都是穷国。中国要完成工业化,使人民富足起来,势必要依靠世界各地的资源。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其实极类似。但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它能够依靠美国的力量保障这些资源的安全,从中东的石油到澳洲的铁矿石,从马六甲到巴林塘。但中国不行,中国必须自己建设这种能力。中国要造大飞机并不是出于什么“大国论的虚荣心”,而是有实打实的需要摆在那里。
其二,技术。一般人都认为,大飞机是高技术。这话算不得错,但却失之笼统了。其实,在大型航空器的建造原理上,并没有什么高门槛,这一点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大型航空器的门槛主要在工程学领域,换言之,就是要看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制造水平。大飞机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发动机,而它的品质和可用性则取决于零部件工业的水平。当年“运十”飞机的下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的确是太低了。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尤其是伴着汽车工业的成长,中国的发动机工业和零部件工业都有了相当的进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如今主要就在工业制造上。而即使在制造业,最好的技术也是买不到的,必须自己研发。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有一个特点,它相当依赖于具体的项目。如果国家不启动大飞机项目,现在国内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像奇瑞这样肯在研发上花大力气的民营企业,会有意愿、有能力启动大功率发动机的研发。而没有掌握这类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中国就将永远在国际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做一个低端打工仔。
其三,市场。中国的大飞机要想与波音、空客堂堂正正对战,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就没有市场空间了。大量贫穷国家其实是买不起波音、空客的新货的,它们只能买其他国家淘汰下来的超龄老飞机。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进入这个市场应当不会太难。如果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能够解决好安全性问题(从技术上讲这是能做到的),那么,即使在舒适性和可用性上比不过波音、空客,相信也是可以被市场接受的。
纯粹从市场角度出发,中国要进入纠缠着政治、商业、技术等复杂关系的大飞机制造领域,要从大老虎嘴里掏食,的确不是最佳商业选择。但综合来看,启动大飞机项目,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