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社论《北京人失却包容性了吗?》,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话题,即“首善之区”的北京人如何与外来流动人口和谐相处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于城市管理者特别是城市的户籍市民而言,尽管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给城市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正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为城市带来了新的资源———劳动力、购买力、技术、知识、人才和竞争的活力,以及人的资源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从而为城市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流动,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们的城市资源需要背负一定的负担,但这种负担是一种代价,既是享受繁荣的代价,又是保障我们共同的公民权利的代价。
作为具有较高现代社会文明的城市来说,包容性是城市文明的内涵之一,而包容性的核心则是文化的融合。但文化的融合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去改造另一种文化,或者说城市文化改造农村文化,工业文化改造农业文化,它一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或许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务工人员,在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甚至修养水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这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何况他们以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从事着“城里人”缺不了、离不开而又不愿干的诸多社会工作,从而使我们享受了较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他们那些吃苦耐劳、质朴率真、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等诸多好的品德,未尝不是今天的“城里人”需要学习和认同的。如果只是以一种城市文化优越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或者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排斥他们,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胸怀仍然停留在“小市民”的阶段上。
文/王建芹(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