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31日电 人民日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日前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摘要如下: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意义十分重大。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形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0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超过98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实际增长6%以上。农村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农村公共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几年,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是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党的农村政策好是根本。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战略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是初步形成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ず偷鞫伺┟窕,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三是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三农”投入、农产品流通、农民负担管理和乡村治理完善等方面的有效机制,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着手构筑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づ┟窆とㄒ嫖曛究枷蚧臼迪殖窍缤骋坏睦投κ谐『凸骄赫木鸵抵贫确较蚍⒄,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农业农村确实出现了多年企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要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二、全面把握农业农村深刻变化,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指导“三农”工作
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是农业多种功能开始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会逐渐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更加重要,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功能和支撑作用更加强化。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传统“小而全”生产、产加销分割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显著提高。三是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展开,农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在优化布局、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立足城乡互动大平台、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促进要素产品大流动。四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一方面,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亿万农民转移到非农就业,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一些地方村庄“空心化”出现。这既给农村养老、儿童教育、家庭稳定带来了新的情况,也给村镇建设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营形式趋于多元。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既有单一务农的纯农户,又有亦工亦农的兼业者;既有务工经商的打工者,又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产生。同时,乡村治理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农村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农村利益格局多元化、复杂化。农业税全面取消后,乡镇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村务公开普遍推行。五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
适应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国情民意,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要更加坚定地树立城乡平等对待、城乡统筹指导、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要更加主动地创新农村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创新农村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
三、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建设之路。
要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切实增加“三农”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对粮食生产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地方对粮食购销都不能麻痹大意。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农业建设成为富民产业。下决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机应用、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食品。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搞好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づ┟窭,维护国内市场稳定。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要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全面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的同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广辟增收渠道,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扩大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搞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剿鹘⑴┐迳缁岜U现贫,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事业,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有关问题,使他们生活有帮助、生产有扶持、教育有保障。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按照中央关于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实事,尽早让农民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使上清洁沼气。同时,重视村容村貌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针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加大资金支持,确保有序推进。重点是推进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粮食流通、供销合作社、农垦和水权管理等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要严格遵循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超越阶段的目标,不上劳民伤财的项目,不做违背农民意愿的事情,确保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五、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农业基础脆弱和城乡反差过大的客观问题,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分析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抓好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与农民的联系,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快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和;づ┟衩裰魅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