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小平同志南巡及发表的重要讲话关键解决了什么问题?
李灏:南巡讲话对全国而言,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写入党章和宪法。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得通的。
要处理好普遍政策与特殊政策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方,不统一不好,统得过死也不好。在实行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果没有留下一些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的空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便会受到影响。假如当初中央不让广东、福建在改革开放上先走一步,不允许特区作改革试验的话,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改革开放将如何向前推进,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第一财经日报》:小平南巡时在深圳、珠海等地视察的企业,大都已今非昔比,深圳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民营企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李灏:深圳的确在之后的15年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这一现象一点也不奇怪。首先,深圳在当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便已开始发生改变,国有企业在进行政企分离后,也不再占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同时,为搞活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我们还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我们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再次,1987年,我们便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决定,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发展,体制环境很重要,不是说政府下命令办好哪个企业就能办好。而在同样的环境下,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还须要有一批富有才干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些企业能在深圳诞生,按照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的话,是因为深圳当时能为他们提供“准生证”,是因为深圳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深港合作关乎深圳未来
《第一财经日报》:小平南巡后,有关深圳经济特区的争论并没有停止。您如何看待争论对深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李灏:1995年,一位学者发表文章认为,经济特区是靠寻租发展起来的,特区与非特区存在不平等竞争,应当取消特区的这些政策甚至取消特区,从而引起一场大的辩论。
说句公道话,这位学者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特区不仅参与国内的竞争,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后者当然更重要。这一点,我认为即使到现在也应该加以强调。
现在国际上有很多自由港区、自由贸易区等,不仅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纷纷在兴办这类特区,而这些地区都实行低税率。如果我们特区的税率很高,拿什么来和人家竞争呢?
至于正在酝酿出台的两法合并,我是完全赞同的。现在正是合并的好时机。就我的理解,两法合并是解决内、外资企业税率不同的问题,与特区的政策是不同范畴的事。实际上特区从建立早期起,就已经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税率。现行的税率与香港及国外一些特区近似,应当是可行的,我想中央会考虑到这个情况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