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和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び刖梅⒄沟牟┺,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坦率地说,我感觉一次比一次更吃力。因为,事情一开始总是最好做的,空间大。但越往后,你离底线就越近,每前进一步的代价就越大!迸嗽莱,但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是一个官员要负的历史责任
本月11日,中央再次大幅度调整国家环保总局党组班子成员,任免官员涉及4位副局长。副局长潘岳升任第一副局长。
此时的潘岳,正在指挥担任环保总局领导职务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场大仗:第三次环保风暴。
“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三次环保风暴今天开始了!10日晚,潘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你看,我们不是已经把六盘水‘拿下’了吗?”
但潘岳高兴的时候并不多。
平均两天一次的环境污染事件,不仅让国家环保总局疲于应付,也让潘岳疲惫不堪!霸俪鱿窒袼苫ń庋闹卮笪廴臼虑,如果处理不及时,应对的措施不到位,我也将辞职!迸嗽浪。
区域限批,针对地方政府“不作为”
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保风暴之后,本月10日,环保总局发动了第三次环保风暴,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市、吕梁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到82个项目和区域限批的问题上,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新闻点:2006年,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这是官方首次证实:2006年的环保业绩,依然不及格。
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余下的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但这几乎难以实现。
“这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固定资产投资仍然过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迸嗽莱,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对加强环!翱诨荻挡恢痢,虽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但并没有切实履行污染削减承诺;虽然建了治污设施,但并不正常运行。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表面看似责任在企业,实则其根源在当地政府。地方;ぶ饕迮ê,‘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有关政府和部门负责人应负重要责任!迸嗽浪。
恰恰是针对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潘岳想到了类似于“连坐”的这一古代传统的惩罚办法:区域限批!巴V股笈ス娴男姓、行业和大型企业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迸嗽辣硎,这些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要想解除限批,就必须对环保问题进行彻底整改,否则一律免谈。
光靠环保部门出招还不够
不过,潘岳也承认,环保风暴的“风力”再大,如果刮不到地面上,对违规者的处罚做不到稳、准、狠,那也只能是让人稍感凉意的一阵风。风过之后,一切如常。
事实上,2005年的首次环保风暴,环保总局公开点名批评30个违规开工项目。这一事件在开始时获得了广泛赞誉,但其后质疑也不断,很多人认为风暴对这些项目的运作实质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这两年,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远高于对环境;さ亩。各地争相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积极性”有增无减。记者从环保总局了解到,2006年,建设单位共报批项目820个,总投资额32574亿元;繁W芫侄圆环鲜芾硖跫56个项目不予受理,投资额达2183亿元。对163件作出不予批准或缓批的决定,投资额达7746亿元。
这些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属于电力、化工、焦化、造纸等行业,投资规模巨大。如果这些项目全部破闸而出,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固然可以起到拉动作用,但是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讲,有些项目很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环保风暴无法让项目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感到“疼”,他们就会依然我行我素,更不会理环保这个茬。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地市级只有40%左右,部分地区县以下企业和乡镇企业仅为20%左右。在去年1~4月9097个新开工项目中,有1074个项目未办理任何环评审批手续就开工建设。
“我说过,环保部门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产生的利益格局作斗争!辈还,潘岳相信,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转化和统一的、解决的方案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は嘈。
潘岳也承认,环境;さ拇胧┮涞绞荡,光靠环保部门出招还不够,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没有地方政府理解和协同,环保总局空有凌云壮志,也只能壮志难酬。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