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授阎志民表示,对党外干部的安排不应仅仅依靠公开选拔一种渠道,要把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纳入全体干部队伍的建设中,使用渠道更加多元化。
《瞭望》刊载文章指出,北京进行的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对党外人士的大幅度倾斜。在今年北京市公开选拔的16个副局级领导干部岗位中,有10个岗位明确要求参选者的政治身份是民主党派或者无党派。而此前北京的8次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最多一次有3名党外干部入选。
文章称,北京拓宽党外人士参政空间的积极之举,是在中国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出的,也是实践“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努力。11月,上海市则明确宣布,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任政府领导班子正职。
文章介绍说,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个人数日益庞大、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高知群体,以鲜明的集体形象逐步进入公共视野。他们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从事着报酬很高的专业性工作。律师、外企雇员、注册会计师、自由艺术家等是他们最普遍的职业身份。
据统计,目前中国近4000万知识分子中,已有1000多万人在非公经济领域工作,成为新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的五大领域新社会阶层成员中,平均年龄仅为31.2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总体的70.3%,93.9%属无党派人士。阎志民说,虽然从整个社会来说,很多精英人才还是出自体制内部,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一些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优秀人才社会财富的占有量以及政治、文化的影响力都日益加大。
文章说,这次公开选拔对于党外干部的使用无疑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也有人对这种特殊安排提出异议。有些干部提出,某个人是否符合某个岗位的需要,应该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来决定,如此专门为某种政治身份设置绿色通道,是否有悖公平原则?
阎志民说,执政党出于政治合作的考虑进行有倾斜性的人事安排,有利于吸收民主党派的加盟。现阶段采取行政手段照顾党外人士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还指出,参加公开选拔考试的人中,来自高校的知识分子很多。这一特点也让人有所担心。事实上,政府和高校的情况差异很大,从高校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需要在实际能力和阅历方面下大功夫进行磨练。公开选拔人才的层面应更加宽泛。
此外,在这次公开选拔中,有些作为重点统战对象的党外干部因为超过45岁的年龄限制而失去了机会,这不免令他们感到有些沮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焕喜说,民主党派人士的成长周期很长,首先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在30岁左右才能读完博士,其后还要花几年时间在学术上立稳脚跟,而从学术研究转向社会管理又得几年,很容易一晃就四十好几了。
对此,阎志民认为,作为公开选拔,制定一个年龄门槛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党外干部的安排不应仅仅依靠公开选拔一种渠道,要把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纳入全体干部队伍的建设中,使用渠道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