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拍摄的国际空间站。新华社发
多名专家解读我国未来空间站建设
关键词: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先后突破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空间应用也一直与火箭、飞船等系统的发展同步进行。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今后中国还将发射更多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以及实验室,并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当民众对航天发射逐渐习以为常,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未来天宫二号将接班
记者:神十是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第三艘飞船,有人说神十没有必要发射?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如果在神九过程中,有哪些细节需要完善,再做一次载人也是可以的。成功地将两个飞行器对接,然后成功地将人送入目标飞行器,这样才使建立空间站探索太空有了实际意义。
记者:按照两年的寿命计算,天宫一号使命今年将结束,之后呢?
戚发轫:之后将有天宫二号上天继续执行新的任务。在出舱和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之后,对补加和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的攻关将被提上日程。天宫一号不一定能完成所有四项技术的突破,这就要由天宫二号来完成。
天宫二号依然为在太空建设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而服务。按照设想,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设首个空间站并有人长期照料,将来在直径五米的空间站内,可以让里面的人员不感到局促。
建空间站四项技术需突破
记者:建立空间站必须具备哪些技术?
戚发轫:按照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为载人飞船阶段,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成功返回,标志着任务已经完成,第二阶段是空间试验室阶段,这是为第三阶段将来建设空间站进行技术攻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有四项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第一个就是出舱技术,这已经由神舟七号完成;第二个是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四项技术中风险较高的,规模大且技术复杂。
第三项是补加技术,就是在空间站和空间实验室里需要物质消耗,而且将来人在里面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人喝的水,吃的饭,设备的消耗尤其是燃料,这些都要补加,这就需要能运上吨物质的飞船,货运飞船,它必须能交会对接;第四项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的吃喝还有氧气都需要再生。有水就可以喝,水还可以电解为氧气,只有这四项技术突破了之后,才有可能建立空间站。
火星探测器2015年后或发射
记者:继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后,中国航天有什么新突破?
戚发轫:中国正在积极研制火星探测器,有望于2015年后发射。届时,中国将在火星探测方面,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记者:美国已经有了登陆小行星进行探测的计划,我们呢?
戚发轫:我国计划的探测方式有所不同,不是登陆,而是让航天器伴随小行星一起飞行。
记者:这意味着什么?
戚发轫: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天空外,人类生活的第四空间。目前,我国已具备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能力。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主要致力于在三个方面继续提高。一是提高空间探测能力,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探月及其他深空探测工程,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二是提高对地观测能力,比如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首颗卫星“高分一号”于近日发射;三是提高信息利用能力,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代表,确保2020年按计划建成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
记者:目前我们的深空探测能力怎么样?
戚发轫:与发射“萤火一号”时相比,目前我国深空测控能力大大增强。2012年我国完成了喀什35米和佳木斯66米两个大型深空测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长线射电干涉测量站的建设。随着这三大站投入使用,深空测控网已正式建成。这有助于我国实现对火星探测器的自主测控。
建设空间站 关键是解决火箭运载能力
记者:按照设想,我们将在2020年前后将建设载人空间站,这一年国际空间站预计退役,那时我国空间站将是世界唯一的空间站,是这样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2016年左右将建设自己的空间试验室,在2020年前后将建设载人空间站。而这一年也是国际空间站预计退役之年。如果这一年我国能建成空间站,那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根据规划,2015年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现在的国际空间站,花费10年才搭建而成,发射了上百次,重达400多吨。要想建成真正的空间站,必须要解决火箭的运载能力问题。
记者:目前空间站发展受到什么因素限制?
北航教授焦维新:火箭运载能力偏低,的确是我国空间站建设必须突破的难关。我国准备的空间站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一个舱段至少在20吨以上。再加上一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总重量有可能达到七八十吨。只有具备22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能发射核心舱。目前,我国最先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的运载能力也只都在10吨以下。
当前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研制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1965年开始发射的大力神3C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就达到了13吨。
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将首次突破20吨,达到25吨,这将是影响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能否实现,空间站能否实现的关键。
记者:那么大吨位运载火箭目前情况怎样?
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数字化、无毒无污染的中国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长征5号、长征7号有望在2014年左右实现首飞。预计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项技术将趋于成熟,并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2号、3号、4号系列。(本版文/记者贺涵甫、杨洋、杜安娜 署名除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