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翘首以待了数个月的“伊拉克契约”部长级会议2007年5月2日终于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召开。短短两天的会议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颇受鼓舞,称会议“以成功落幕”。15国外长基本就携手援助伊拉克达成共识,很多与会国还宣布大幅削减伊拉克的战前债务,让巴格达甩掉了500到600亿美元的财务包袱。然而,这次“和平之城”的外交聚会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以至于美国媒体将之形容为“会议以无外交突破而告终”。美国专家注意到:国务卿赖斯女士就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和与会的伊朗代表说上话。虽然她会晤了叙利亚外交部长瓦利德•穆阿利姆(Walid Al-Muallim),却没能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进展。
“如今在美国国会,要求与伊叙进行外交接触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能看到的是,伊拉克契约大会向这个方向前进了非常小的一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著名的中东问题和伊斯兰法专家内森•布朗(Nathan Brown)就此次会议向《华盛顿观察》周刊评论说,“美国和伊叙两国就像站在巨大的鸿沟两端,双方的意愿差异仍然很大。与之前的强硬政策相比,美国现在只是不再强调这一点,却没有彻底批判过去要求伊叙两国改变其政治体制的政策。”
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访问学者保罗•皮勒(Paul R. Pillar)认为,中东的问题错综复杂,如果美国与伊叙的接触只是讨论伊拉克问题,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谈判只有将双方的所有矛盾包含在内,才能谈出成果。然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却受到了华盛顿学者的特别关注。
皮勒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分量的提升,意味着美国的影响力在成比例的下降。在未来几年中,无论伊拉克发生什么,这一趋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意识到一点,华盛顿能欢迎国际势力介入解决伊拉克问题,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这对于伊拉克的重建绝对有好处,美国公众并不希望看到重建的负担全部落在自己肩上!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