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近代中日交流
近代,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较大。1896年,中国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至1906年,达到一万人。其中包括60岁的老人和10余岁的少年,还有青年妇女。他们学习的范围遍及语言、文学、政治、法律、医学、财政、商业、工矿、农林、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当时留日学生还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从日方翻译和转译的书籍达321种,占我国翻译世界各国书籍总和的60%以上。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词汇是从日本吸收来的,如“场合”、“不景气”、“经验”、“权威”、“集团”、“申请”、“立场”等等。除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以外,中国还从日本聘请了大量日本教师(当时称教习)。20世纪在废除科举后创办的所谓新式学堂中,有不少聘请了日本教习。
十三、黄遵宪与日本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州嘉应州(今梅县)人。1875年中举,次年赴日任使馆文化参赞,在日6年。他在日任职期间,除了办外交,进行文化交流外,还从事日本史研究。他亲眼看到明治维新使日本富强起来,特别致力于明治维新的研究,写了《日本国志》一书。他还著有《日本杂事诗》二百首,反映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谱裣芑挂运娉系母星椋髁烁璩腥樟酱竺褡逵涝逗秃玫氖,如:
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辑。
譬若辅车依,譬若犄角立。
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
又如:
唐宋时遣使,车书万里同!
益知唇齿交,道谊在和衷。
十四、孙中山与日本
中国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曾在日本开展革命活动,1924年在日本神户发表过著名的“大亚细亚主义”的演说,指出“今后日本究竟是做西洋的霸道文化的走狗呢?还是做东洋的王道文化的干城?请日本人民细细考虑,作出慎重的选择”。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得到了许多日本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宫崎寅藏(又名宫崎滔天,1870年至1922年)就是其中一个。1897年,宫崎读了孙中山所著《伦敦被难记》,进一步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对他十分敬佩。宫崎在记载与孙中山首次见面的印象中说,他“思想何其高尚,识见何其卓越,抱负何其远大,感情何其诚挚,我国人士中如彼者果有几人?是诚东亚之珍宝也!”这次见面时写下的十多张笔谈记录,一直保存至今,与后来孙中山书赠宫崎的“推心置腹”横幅,都是记载中日人民友好情谊的珍贵记录。
1918年,孙中山在日本山口县下关市居住时,得到邻居田中隆的照顾和帮助。为了答谢朋友的深情,孙中山把中国出土的四颗古莲子赠送给田中隆。田中隆死后,这四颗古莲子就由他的家属保存下来。1960年,田中隆的家属从报纸上知道古莲子能够发芽,就请另一位日本朋友设法培育,果然有一颗古莲子发了芽,开了美丽的莲花,结了丰满的莲子。日本朋友称为“孙文之莲”。1972年,田中隆的家属从收获的莲子中选了四颗,赠给中国人民。这四颗标志中日人民友谊的莲子,经中国园林工人的精心培育,已在首都中山公园发芽开花。
十五、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
鲁迅于1902年至1909年在日本留学。
1904年9月,鲁迅离开东京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即现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医学系)。在仙台医专时,有一位使鲁迅终身不忘的教师,他就是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当鲁迅要离开这所学校时,藤野先生依依不舍,送给鲁迅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鲁迅一直把这张照片挂在北京寓所卧室中,作为永久的纪念。
1926年,鲁迅在题为《藤野先生》的短文中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927年以后鲁迅到上海生活、工作。那时,鲁迅为了寻求马列主义真理,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鲁迅从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里买了不少马列的书。内山对鲁迅十分尊敬,在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经常利用书店作为与革命同志约会的地点,内山等日本朋友也多次冒着风险,为鲁迅提供躲避反动派追捕的场所,还以书店职员名义,为鲁迅租了一间房子,成为珍藏和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秘密读书室”。
1931年4月,一位日本青年经内山介绍,与鲁迅相识。他就是已故日本关西大学教授、鲁迅著作翻译家增田涉。当时,增田准备翻译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向鲁迅请教,鲁迅亲自用日语给增田讲解,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增田所译《中国小说史略》于1935年7月出版,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很大意义。增田辞别鲁迅时,鲁迅赠诗道:“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背浞址从沉寺逞付运谌毡径裙嗄晔贝幕衬睢
1933年“一•二八”事变时,鲁迅的好友、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来上海,饲养了一只鸽子,并带回国。后鸽子死去,西村为纪念鸽子所代表的自己同中国的友好感情,特建一座“三义塔”,将鸽子葬于塔内,并请鲁迅题诗留念。鲁迅遂做诗《题三义塔》。全诗如下: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后来该诗的最后两句常被用于形容中日关系。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