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纽约时报》内部产生巨大分歧
2007年12月底,《纽约时报》内部围绕这则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总编辑凯勒看过4名记者撰写的初稿后,认为他们引用的“传闻”太多,而“确凿的证据”不足,要求他们修改。到2008年1月中旬,4名记者已经对稿件进行了3次修改,但凯勒依然不满意。他指示鲁滕贝格等人在稿件中,淡化麦凯恩与伊斯曼的“私人暧昧关系”,而强调后者的游说活动与麦凯恩的政治主张之间的冲突。不仅如此,他还决定将稿件归入《纽约时报》回顾各候选人历史的系列报道之一刊出,而不是记者们所希望的作为独立、重大的调查性报道发表。
凯勒的谨慎引起了记者们的不满。2008年2月初,参与报道的记者汤普森从《纽约时报》辞职,转投“老东家”《华盛顿邮报》。知情人透露,汤普森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报道中,却看到稿件一改再改,刊出的时间也一再推迟,这令她感到心灰意冷。
其实,在一个月前(2008年1月初),由于这则报道使《纽约时报》与麦凯恩竞选阵营的关系恶化,负责长期跟踪报道麦凯恩竞选事宜的记者马克·尚托拉不得不主动“停工歇业”!拔姨盅岢晌飧鍪录械囊幻镀遄,”尚托拉说,“谣言满天飞,我精疲力竭。”
在外界的强烈关注和内部的激烈纷争中,《纽约时报》终于在2月20日刊登了鲁滕贝格等人撰写的报道,题为《对麦凯恩来说,在道德上的过分自信也是冒险》。报道从麦凯恩与伊斯曼的“暧昧关系”谈起,回顾了他在院外游说问题上的“言行不一”,从而对其政治道德提出了质疑。报道还援引美国总统布什的话称,麦凯恩总是“假装神圣”。
5.不合适的“抹黑”行为?
这篇报道推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麦凯恩的竞选阵营非常愤怒,于当天晚上即发表声明称:“《纽约时报》自降身价,参与到一场‘打了就跑’的‘抹黑’行动中,是一种耻辱!鄙髦厣辏罂鳌按游垂几汗谛湃,从未特别照顾过特殊利益集团或游说者,也不会允许‘抹黑’行为干扰大选中的(政治)议题”。2月21日,麦凯恩在俄亥俄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事件进行澄清。他的妻子辛蒂也出现在现场,对丈夫表示支持。美国白宫发表声明,指责《纽约时报》习惯于在竞选期间对共和党总统参选人“扔炸弹”。
许多媒体对《纽约时报》的报道亦有异议,认为其中缺乏确凿的证据,使用了过多的匿名信息源!妒贝分芸谋嗉锟·施滕格尔表示,他是不会同意登载这样一篇报道的。与《纽约时报》同属自由派媒体的《纽约客》记者肯·奥莱塔则认为,《纽约时报》的记者把一条可能很好的新闻搞得一塌糊涂。
另有消息称,在《纽约时报》对麦凯恩进行调查的同时,《新共和》杂志获悉了其内部存在的纷争,因此,《纽约时报》不得不仓促刊出了报道,以致报道中存在重大瑕疵。对于这种说法,《纽约时报》予以否认。该报发表声明称:“就内容来说,我们认为,报道本身已无需进一步说明;就刊登时机来说,我们的一贯政策是,新闻准备妥当时才刊出!
参考资料
麦凯恩其人
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是现任亚利桑那州参议员。1936年8月29日,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他的父亲和祖父皆曾担任美国海军上将。1958年,麦凯恩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来担任海军的飞行员,参加了越南战争。1967年10月26日,麦凯恩驾驶的战机被防空导弹击落,他在弹射出飞机时摔断了双臂和一条腿。此后,他被俘并被拘禁了长达5年半的时间,美方称他“被俘期间多次遭到严刑拷打”。这也使他成为美国的知名人物。
麦凯恩1973年获释回国,1981年以上校军阶自海军退休。麦凯恩在1982年当选众议员,并在1986年当选参议员。他目前已连任至第四届参议员任期。他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曾经角逐共和党的提名。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里,他公开支持现任总统布什。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特约记者 陶蹊)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