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佚名
新加坡国家园林局负责人蔡福祥日前发表题为《新加坡,花园城市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华语演讲。他以幽默的口吻,举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例子,回忆新加坡在过去30多年来打造花园城市的点点滴滴。
种树种到“爆满”
新加坡在1971年11月7日举行第一届植树节。蔡福祥透露:“在前5年的植树节里,一天内就在全岛各地载种两三万棵树!
不过,新加坡不可能在有限的面积里无止境地栽种树木。1990年植树节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到了1990年,要种树的地方,都已种满了树。从那年以后,全国每年只种300多棵树,同时把植树节扩大成“清洁与绿化周”,跟环境部配合,主要是把绿化意识延续下去,不单是种树,也鼓励国人参与养护的工作。
绿化工作“无孔不入”
蔡福祥在演讲中说:“我们的绿化工作是无孔不入的。”
当新加坡园林局成功地在短时间内将街道两旁种植树木,提供遮阴效果后,还是不满足,想方设法扩大平面绿地面积,于是转向露天停车场“开刀”。规定所有停车场都一定要拨出绿地来种植树木,还在所有停车位推出“透气砖”。
新加坡政府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行人天桥,园林局觉得这些设施也应该美化,因此开始进行垂直绿化,栽种攀爬植物和花卉,让它们爬满行人天桥。除了天桥,还规定凡是要建造对着马路的挡土墙,都要留出15厘米的空间,让园林局栽种攀爬植物。
“绿化”电灯杆失败
蔡福祥对听众坦言,新加坡在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1970年代也曾出现失败的例子。他举例说:“早期,我们连电灯杆周围也要种树,于是把一些市区里的电灯杆底部围起来,栽种树木?墒,这样做问题也跟着来了,因为树木需要灌溉,水分会腐蚀金属制的电灯杆!
后来园林局发现,在电灯杆旁种花草也可以达到绿化及美化的效果,目前只有从飞机场出来的几个电灯杆还保留着当年的做法,其他的都被拆除,已不存在。
每棵树都有编号
新加坡园林局负责管理岛上的110万棵树及1100万株灌木,并从1990年开始利用电脑管理树木,每棵树都有一个代码,每种一棵“新”树,就给它新编号,之后的日常园艺如每3个月施肥、1年后修剪等作业也会输入电脑。
园林局拥有70多名育木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为树木进行“体检”,看树根和树身有没有腐烂、树枝有否分叉、树干是否要修剪等,并且把资料输入电脑。尽量减少种植在暴风雨下树枝容易折断的树木。
绿色走道贯穿全岛
蔡福祥相信,新加坡绿化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各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不走冤枉路。
许多区域公园设有水道,而且两岸都有6米宽保留地,不可建造任何设施,这是方便公用事业局维修水道时车辆的进入。但是园林局认为新加坡土地很少,这样做很浪费,就同水道局商量,把水道沿岸保留地交给园林局发展成公园串连网络。
园林局把6米宽水道旁的保留地,分成2米宽的种植地段及4米宽的跑道或自行车道,目前已经完成了45%,预计在2015年把全长160公里的串连网络完成,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走道。
蔡福祥说:“当它完成后,整个新加坡就像一个公园。把新加坡早期的‘园在城里’转变成‘城在园中’,整个城市在一个花园当中,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