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也称介山,为太行山支脉,位于介休县城东南20公里处,海拔高度2440米,以其形势绵亘而得名。绵山山势巍峨,起伏绵亘百余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旅游避暑胜地。
绵山上水源丰富,天然植被茂密,山势陡峭,多悬崖断壁和岩洞,形势险峻。早在北魏时,山中即建有寺庙,初唐时已是一处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古迹很多,往返约18公里左右,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
从介休城外的兴地村南行1.5公里即可到绵山脚下,登2.5公里90度石梯到达龙头寺,就到了绵山半山腰。由这里沿山腰间一条曲折的小路进入绵山深处,愈进愈深,愈走愈险。沿途,烟云缥渺,群峰矗立,两山对峙,怪石嶙峋。出龙头寺,过吊桥门便是蜂乳泉。此处山势峥嵘,崖壁陡峭,仰视令人目眩。这里岩石裸露,崖壁上突出石泉10余处,形状似乳房下垂。石乳上苔藓茸结,泉水垂滴不断,如断线的珍珠缓缓泻于下面的石池中。水质清例,饮之沁人心脾。经蜂乳泉,过栈道到小须弥,中岩,复2.5公里再攀登27个石级即到达绵山的中心抱腹岩。
抱腹寺,建于抱腹岩中,为绵山第一胜景。抱腹岩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荡,整个抱腹寺的20余间佛殿建于抱腹岩的腹中,雪、雨无法侵及,险绝的景象实为罕见。
抱佛岩东百米处有铁索岭,原来此处有连环铁索长数十米,从崖顶垂下,攀援而上,可以到达绵山之巅的银空洞、竹林寺、铁瓦寺、摩斯塔等处。
抱佛岩内的寺庙,亦名云峰寺,正殿中有田志超塑像,人称“空王古佛”。整个寺庙中20余间佛殿,建筑年代已无法考究。现在寺内石佛殿尚存一只唐时的九头狮子石佛座和一躯石头造像。
离开抱佛岩,朝西北方向下行5公里可到李姑岩。李姑岩,相传为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炼处。
下抱腹寺石级到断岩边,下云梯可到棋盘洞。洞内,有唐代佛像。洞旁,有唐代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古碑两侧有唐、宋、元、明历朝名人题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开元年间太子宾客贺知章的题记百余字,盛赞了绵山的奇险。
除此之外,绵山还有景观多处。如白云庵、兔桥、鹿桥、地藏殿、柏龙、说法台、五龙墓、舍身岩等多处。这些名胜风光,古迹景观都点缀于从龙头寺到抱腹岩至舍身岩这条长达10公里的山腰环行道路上。
过舍身岩后,前行1公里,有“一锅泉”。地下埋一直径1米的铁路,水由崖壁流入,满而不溢。游人常掬水而饮,味甚甘甜。再往前行约300米,即见右方现一小路,下100米处,就是崖壁凿成的石级,坡度很大,很不规则,经一“之”字形的回旋,即达沟底。
下岩沟即进入深谷,这里是水涛沟风景区,群山环绕,高峰入云,清清的溪流从南面的马跑泉发源,千回百转,流过长15公里的岩沟,滋润着数百顷良田,孕育了绵山千年古老的文明。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所录的“石桐水”。它时而平缓,时而激湍,并在几个地段形成近3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行经“舍身崖”至“抱腹岩”地段,仰望悬空栈道,犹如挂在半崖的摇篮,五龙墓诸峰如削,矗立天际,抱腹岩顶的乔松,孤傲入云。
沿“石洞水”出岩沟,总长7.5公里,沿途要绕30多个弯,跨20多次涧,还得翻一道小小山梁。人随山转,水绕山流,左边青山耸翠,右侧峭壁挺立,伸入沟中的山岬酷似神话中描写的狰狞怪兽;还有如猴,如象,如鹰隼的巨石。各种奇特的山岩地貌,组成了岩沟独特的自然风光,无丝毫人工雕琢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