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 当年,张良欲往水帘洞修行,走到这里只见岩壁陡峭,并感寒气袭人。正要止步不前,突然天空出现一老者对他说:“欲得道成仙,非心诚不可,望汝好自为之!毖员隙。张良定睛一看,见对山上有一石窟,里面有一高僧,身后还有无字碑一块。张良叩首伏拜,以谢神佛指点,终在水帘洞修行成真。不知何时,这碑上突然出现了“治世无名,教化无字”八个大字。
五龙飞瀑 当年蛟怪在此兴风作浪,被三官大帝将其定住.百姓为感谢三官来此朝拜,却惊奇地发现这里出现了五个龙头.后来,这五龙经常听空王佛讲法,遂皈依佛门,留在这里驻守绵山.每逢干旱.它们即为人间普降甘霖。老百姓见其心诚行善,便予供奉。此后它们口中经常吐出泉水,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景观。
七星仙桥 介休有“三贤故里”之称,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领袖郭林宗就是其中一贤。他在少年时,常随母亲来此朝山拜佛。行到此处,见水流湍急,挡住了去路。正在发愁,突见水面上金光闪闪,定睛一看却是一勺状,天空又升起一股紫气.母子二人心中纳闷:不知哪位神灵在点化,遂纳头就拜。此时仙人已飘向大罗宫,顿现“斗姆”二字。他们回家后便让人在这里建七星桥,并在中岩建斗姆殿。后林宗发奋读书,成为东汉名士。步行此桥,妖魔瘴气不能接近,故又叫“镇邪桥!
刀劈石 这里有一个抽刀断水的故事。尉迟恭在马跑泉战败后,来到岩沟看到涧水流淌,眼前便又闪现出马跑泉马失前蹄的一幕。于是一股无名火起,便抽刀向涧水砍去,本欲断水,但因将横在溪流中间的巨石一劈两半,反使涧水流得更加湍急。真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而使他领悟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归顺李唐王朝是大势所趋.尉迟恭曾为介休留守.现市内尚有尉迟公点将台,及诸将听令处(现称巷)可觅。民间大门所绘门神之一即尉迟恭。
舍身岩:为绵山中层第三栈道,是一条就山壁凿成的长近30丈,宽不足3尺的鸟道。踏上这段险路,头顶峭壁高出云表,脚下沟壑深有千尺,上下岩壁寸草不生,不禁给人的精神以一种巨大的震慑,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举步的。晋文公元年(前636),文公重耳寻找介之推空返路过这里时,面对绝壁险道,想到自己有负贤臣,致他母子惨死,不禁头晕目眩,胆战心惊,是随从将他的双眼蒙住,才搀扶他一步一颤地通过的。故又名“慑神岩”。
岩沟:是与下岩、中岩、大岩、岩谷、岩上相对应的绵山低层游览区。从绵山花坡乡起,到介休市兴地灌区止,共约20公里。沿沟苍岩、古道、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石桐水千回百转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风光。原山西省副省长、著名学者霍泛曾赞叹说:“游绵山若不看岩沟,将是最大的遗憾!”。漫步岩沟,一定会使你留连忘返。
石桐水:原名神泉。远在商代时,因纣王无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跪祈神灵降福。人们的祈祷声日夜不停,感动了正在大罗宫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挥动手中拂尘,一股泉水顿时涌出。百姓深知此泉为神仙所赐,便取名神泉。北魏郦道元因此水流经石桐寺,又改名为石桐水。桐,通达的意思,意为草木通达而生。它水质清纯,奔湍北流,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近年来为节水灌溉,在岩沟出口处兴建了万亩喷灌。喷灌开启如天降甘霖,蔚为壮观,为绵山之新增景观。
五虎山:介休人杰地灵,有“三贤故里”之称。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绵山闻名遐迩。北宋名相张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曾专程前来凭吊。由于心切,不顾路途辛劳,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来到绵山岩沟。见这里山环水绕,山高林峻,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青山绿水之间,寻觅着介子留下的印迹。却不料因连日奔波,风餐露宿使他积劳成疾。行走间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时隐隐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领着五只斑斓猛虎走来。老虎将口中衔着的人参恭敬地递给老者,老者随即去救他。他苏醒过来,想起儿时读过的书上曾记载轩辕集有训虎之能,并能骑虎采药,救治众生,当年皇上还向他求过长生不老之药,没想到竟在此遇见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去寻访古贤。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
桐水岛屋:该屋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来绵山考察时休憩的地方。郦道元,河北范阳人,历任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职。但一生淡泊名利,志在山水。为注《水经》曾来绵山访查,留下了“绵水出介休县南,北流经石桐寺”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史记事也是一位热心水利的廉吏,为纪念郦道元往事,遂召工匠建此屋以志之。
驮经山
圆通和尚,是元代介休焦家堡人。幼年时听说空王佛非常灵验,便萌发了上山修行的念头。是年正月初一,善男信女们在水涛沟听空王佛说法,他也来到这里盘腿而坐。意念中看到天空有一巨形神龟,背驮经书,向这里徐徐飞来。此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看,神龟!”神龟便倏然隐去,经书洒落地面。圆通睁眼一看,那经书竟又变成了一座石山。此时他顿感自己凡气未尽,不能成真。于是前往云峰寺苦心修行,直至坐化。现寺内有他的包骨真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