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格、大规!钡木薮笄绷
实现住宅供给模式向“低价格、大规!弊,是政策设计的关键。对于政府来讲,这一模式能够比副作用极大的货币/证券市场政策,更有效地吸收流动性;对消费者来讲,可以用现在的成本,获得十几年以后的不动产;对于开发商和已经置业的居民来讲,不会影响高端物业的价值从而打击投资需求;对于银行来讲,利率虽然不高,但贷款规模大,成本低,可为大量存差找到出路。由于这一政策不会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也就避免了因抵押品贬值而导致的坏账。
“先租后售”的模式相当于将房地产增值期权化,既吸收了市场上巨大的流动性,又使广大低收入人群,可以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共同分享未来的经济成长。政府的目标,就是以最低准入门槛,帮助人民在城市置业。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租房不能成为解决住房需求的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做全体居民的大房东,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满足同样人口的居住需求,租房和买房所投入的社会资源和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形成的社会信用和财富分配大不相同。永久的居所,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大门。住宅就像“城市公司”的“股票”,是分享城市增长的起点。让农民进入门里,还是骑在门槛上,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社会心态和城市运营成本。
目前全国的住宅竣工量远小于实际需求,如加上农民工的定居需求,供需缺口会更大。这都意味着住宅供给的合理规模,可以远比现在的实际供给要大。这些潜在的需求能否变成有效的需求,关键是看置业的门槛能降到多低。如果每年能够为6000万居民(或2000万户)提供住宅,大约10~15年就可以解决全国大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包括城市化转移进来的人口)。按照每户平均5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000元(含配套基础设施)计算,每年至少可以吸收3万亿元的流动性。
由于住宅同时具有增加社会保障和消费信用的功能,可以预计居民的消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加上带动的钢铁、建材、交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足以吸收因顺差而被动释放出来的大部分流动性。显然,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城市化带给中国的特殊机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