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周丽娜
“他们的要求是给鱼翅,但他们没有看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饥渴;于丹相当于给了民众几个饺子、馒头。毕竟,人饿了,就得赶紧充饥”。
3月12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等几所西南地区高校的10位博士联名发表《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声明书。该声明书呼吁,维护于丹说话的权利,反对以“扣帽子”的形式逼其下课,主张“应该宽容不同文化传播形式的出现”,“学术界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应该避免情绪化”。
有趣的是,在该声明书发表的10天前,由中山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学子联手签名发文,对于丹以“心灵鸡汤”式的语言讲解《论语》进行批判。他们在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网帖中表示,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人文理论需要通俗化,但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表示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并要求于丹立即从百家讲坛下课,向观众道歉。
而身居西南的那几位博士则在声明书中表示:“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重温经典,对于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有所裨益的。毕竟,文化与经典的主要功能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供人们崇拜’!彼侨衔,“观众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大众不等于庸众。”
“于丹热的背后”
当两派博士的激烈争论还集中在“该不该由于丹讲《论语》”这个问题上时,北京一耽学堂创始人,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逄飞却更多关注着“于丹热”背后的社会成因。
“‘于丹热’反映了目前中国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但是,这种表面的热如果不能真正和基层的根接上,也会慢慢显示出其消极的一面。至于于丹哪些说得对,哪些说得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他对记者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类似于于丹这种面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的学术普及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有一些文化人出来做,这是好事。讲得不对,可以商榷。但发起批判的徐晋如等人也还是比较有责任心的,本质是善良的,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指出错误。
孔庆东打了个比方:“但好比他们(指徐晋如等)的要求是要给鱼翅,但他们没有看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饥渴,于丹相当于给了民众几个饺子、馒头。毕竟,人饿了,就得赶紧充饥!
不久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着接受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学者应该在比较严肃的前提下,向大众传送兼具可读性和普及性的学术成果。
“我认为于丹是用说评书的形式讲《论语》。社会是多样复杂的,各个不同阶层接受的能力、方式不一样。她的这个方式有些人就能接受。我们不能看轻。她讲的内容有些错误,这不是大事。你可以做你那些更精致的,但大众也需要这个。正如,有人看不起戏曲,但我们中国人许多做人的道理、人生的价值、人际相处都是从戏里,从评书里学来的。所以中国古代把戏曲叫做 ‘高台教化’,这个作用不能低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是多样化的!彼。
但他也强调,虽然追求完全正确地解释经典是不可能的,但还是不能随意,尽量在正解下发展出新的解释?梢杂薪岷舷执钐寤岬男乱,但这种体会不能建立在歪曲经典的基础上,尤其是没有必要歪曲经典中的字义。
明星学者的“传统文化海啸”
前年,刘心武走上《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在民间兴起“红学热”,而红学界却是高举棒子,一片喊打。去年,易中天开始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在“乙醚”蜂拥而至的同时,也有许多学界内外的人士与他抬杠叫板。等到这次《百家讲坛》端出“于丹《论语》心得”这坛酒,更因其直接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而招致更为尖锐和猛烈的批评。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对于于丹“纠正改错”的帖子推陈出新,有网友还准备将此结集成书。徐晋如等人则怒斥于丹对于古代圣贤毫无“敬畏之心”。3月3日于丹在北京的签售现场又有身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文化衫的男子“砸场子”。
“于丹虽然用文化快餐的方式传播了国学,但也不能是有细菌和有毒的快餐,否则就不是功劳了” !拔幕朗录钡闹鹘翘谰嫠呒钦,他之所以反对于丹是因为她对待传统的态度不认真,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而且,“把解释和心得混为一谈”。
但汤军并不赞同让于丹下课,也不认可“《论语》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接受”的说法。在他看来,这也是另外一种学术霸权。当中国传统文化不再仅仅由书本,而是由电视传输给大众,并且大受欢迎的时候,于丹、易中天等“明星学者”在中国文化界几乎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之争的“海啸”。显然,身处风暴中心的人似乎并不像他们的批评者那样慌张。
于丹因为前往新加坡出差未能接受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及易中天对“博士之争”的感想时,“文化超男”在回复记者的短信中说:“有不同的声音很好呀,说明社会很和谐呀,我们在电视上说得够多的了,多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吧!
“掀起一个文艺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是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但现在的人也不太看得懂古文,古人的思想,甚至连鲁迅的文章,现在大家都觉得很难懂。于丹是一个传统的解读者和传播者。她用现代语言和自己的认识水平来解读典籍,这是无可非议的。任何人都可以解读《论语》!肮ビ兴凳椤⑵朗、莲花落等各种民间文学形式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于丹这样说《论语》的方式呢?”他说。
但周海婴同时强调自己并不是提倡大家埋头读古书,而是希望大家都多读书,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掀起一个文艺复兴”。
作家查建英对“于丹热”引起的争论并不感到意外!岸源澄幕墓刈⒖隙ㄊ浅僭缫⑸。我们价值观虚空很多年了,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钱上。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了富裕,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都决定了人们对价值观的重新填补。信仰;、价值虚空,用什么来填补?中国人扫荡传统已经一百多年了,重新关注传统是迟早要发生的。于丹引发了这个对传统的关注,这是一个好事!彼约钦咚怠
查建英表示,在这个关注传统的过程中,当然可以吵架。但她希望不要矫枉过正,比如国学热过头。在她看来,儒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新的“正统”!爸泄澄幕旧硪彩歉丛拥模⒎且辉壑。重新看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开放包容的现代胸怀,秉持文化多元主义!彼怠
“我会继续观察和思考这场争论怎么继续。”显然,查建英认为由于丹们引发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的争论还没完。
于丹传播风潮
文/周丽娜
“于丹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的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
3月3日下午1点,北京雨中的海淀区苏州街拥堵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论语〉心得》或《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将在这里做新书签售。
签售现场所在的五楼戒备森严。记者从安全通道上楼,被保安仔细盘问,又与组织者沟通之后才得以进入。简短的发言结束后,于丹新书签售活动正式开始。
不一会,贴在外墙上的“每人限签10本”的公告被撕下,再贴上去“10本”就改成了“5本”。记者站在五楼阳台往下看,“之”字形的队列井然有序。
见此,大厦保安部门的一个负责人近乎感慨地说:“这就是民愿啊!
他们为什么热爱于丹
从签售现场的情况看,于丹的读者群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和社会阶层。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现年39岁的他经营着一家有着一百多名员工的家政服务公司,这次是从河北保定专门赶来等于丹签名的:“她用现代的方式讲古代文化,讲怎么为人处世,把我想了好久也没想明白的道理一下子点透了!彼怠
这支来自京外的购书队伍中还有一位来自河北霸州的银行部门经理以及他的两位同乡,一位56岁的退休女医生和一位60多岁的女教育工作者。记者甚至还发现一位从天津赶来的89岁的老人,也是为了得到一本于丹签名的书。
打扮时尚的北京女孩冬冬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念本科,正在北京度假的她也来到签售现场。记者问她为什么喜欢于丹,她说:“感觉于丹就像一个亲切的大队辅导员,告诉你一些做人的道理!蓖彼嫠呒钦咦约捍游赐暾囟凉堵塾铩。
记者在现场还碰到两个分别读初二和高二的中学生,两个男孩对记者表示于丹的讲座引发了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
现场的购书者中还有农民、锅炉工等各种职业的人士。而当天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去现场抗议的汤军也承认,自己一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视于丹为偶像。
“于丹传播风潮”不但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震动,事实上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影响。
今年2月,济南监狱组织全体服刑人员学习《于丹〈论语〉心得》,在2000多名服刑人员中进行了一次“读《论语》、学做人”活动。
据于丹自己向媒体透露,她收到许多信。其中一位还有四个半月就要出狱的大学生在信中说,本来觉得人生茫然,听了她讲《论语》后对人生又重新有了信心。
传播传统文化:商机,抑或责任?
虽然各种批评一直不断,但似乎丝毫没有减弱“于丹传播风潮”的势头。
对《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于丹回应:“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做事!
对于其他一些来自高校内同行的质疑,于丹的回应是:“我的讲坛是不同于大学讲坛的大众传播平台,这中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从传播学上讲: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才更重要!敝醒氲缡犹ㄆ放乒宋世罟舛吩谧约旱牟┛蜕闲吹。
“即便如《论语》那样的好产品,如果没有好的传播也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于丹功不可没。……《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的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 李光斗说。
除了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于丹传播风潮”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今天的国人渴望从传统典籍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这也呼唤着有心人将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传播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这对于丹们来说既是个商机,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责任。
讲解经典的“傻瓜原则”
身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传播学是有策略的。电视是什么媒体,是全家收视的,有人聊天,有人翻报纸,有人训孩子。这种情况下,电视不可能是四平八稳、完全讲哲理的传播,而是大家实现沟通交流的东西。电视是有情节的,有情节的东西才可以传播!
她强调自己遵循传播学的“傻瓜原则”,因为简单到傻瓜能懂的东西才是易传播的。让经典“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当下的故事去“稀释”。于丹认为,她为《论语》中的道理找到一个个故事的载体,用富于现实感和生活感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变的仁义和真正的大智慧。用一两句圣贤之言唤醒人们心中有而口中无的东西。
于丹还将在大学讲堂和电视上讲述《论语》的方式作了严格的区分。她说,自己给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是从文化源头、版本考据开始讲的。而《百家讲坛》是大众传播,电视的平面决定了它不像大学教材、讲义,而且不可复读,在这个平台上她首先要让15岁的中学生听懂,而且自己喜欢听。
于丹有一个“三鞠躬说”可视为她“成功传播的秘密”:一鞠躬是要向公众鞠躬,因为这些普通老百姓在用生命感悟来还原经典;二鞠躬是对圣贤,他们的睿智使经典的力量可以永恒;第三个鞠躬是给媒体,媒体不仅是记录者也是文明的催化剂。
徐晋如:她讲的与传统文化毫无关系
文/周丽娜
3月2日,一个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出现在网上,成为反对于丹的诸种声音中最尖锐的一个高音。中山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是此文的起草者。日前,记者采访了徐晋如。
记者:有学者说:于丹讲传统经典相当于及时给了对传统文化十分饥渴的大众几个包子、饺子,而你们的态度似乎是以后慢慢给鱼翅、鲍鱼,但现在还是充饥比较重要。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徐晋如:于丹讲的东西与传统文化毫无关系。她借说《论语》、《庄子》,贩卖的完全是她的人生观。她讲一切求诸己,也就是不管现实如何,只要内心觉得和谐,那就和谐了。这种卑琐的唯心的人生观,在积极用世的孔子和讲求间世的庄子那里,是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点影子的。
记者:中国古代不仅有四书五经,也有高台教化。很多人是通过听评书戏曲了解“忠孝礼义信”等儒家精神的。这和现代学者通过电视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是否有相通之处?
徐晋如:现代学者当然可以通过电视传播传统文化,香港TVB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金装四大才子》,真可以说是把传统文化吃透了。问题在于,于丹讲的根本不是《论语》,不是《庄子》,她甚至连从前秀水街的假名牌都不如,秀水街的东西在质量上是没有问题的,而她的所谓“心得”,不但伪,而且劣,是典型的假冒伪劣商品。
记者:近日又有重庆大学等4所高校的10名博士认为于丹“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关注经典、重温经典,对于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有所裨益的”。你怎么看?
徐晋如:于丹“促成了众多国民关注经典、重温经典”的依据在哪儿?是《论语》还是《庄子》的原著增加了销量?一般读者不是学者,不等于说你就可以给他们错误的东西。好比一般的食客不是美食家,不代表你就可以卖给他苏丹红。
记者: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论语》?怎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徐晋如:我还是要强调敬畏。如果你要学习传统文化,就得首先尊重它。读书一定要读原典,这就是敬畏。我不是一个国粹派,我对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全盘肯定。但不管我对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我都是读了大量的原典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我所崇敬的鲁迅先生,他一生就激烈地反对传统文化,但谁又能否定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呢?
“于丹”制造者:一个电视栏目和两家出版社
文/刘芳
刘明清将“于丹现象”归结为4种力:整个社会回归传统文化的推动力;百家讲坛的影响力;出版社的实力;于丹的个人魅力。
看看北京路边的盗版书摊,就知道于丹现在有多红。几乎每个书摊上必有几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甚至《于丹讲〈老子〉》、《于丹讲〈孟子〉》之类的伪书也堂而皇之出现了。
在卓越等网上书店的销售榜上,于丹这两本书长时间居于榜首,它们也带动了其他传统典籍(尤其是关于《论语》的书籍)的销售: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钱穆的《论语新解》,都一反学术书籍的冷清常态跻身于畅销书榜之列。
在宣武区一家民营书店内,于丹的书旁紧挨着的是《傅敬荣〈论语〉心得》,老板热络地为偶尔上门的顾客介绍:“这是好书,我一天能卖出好几本,现在的人都喜欢看这种古典的!”
于丹如此红火,央视《百家讲坛》及两家出版社扮演了重要角色。
“得让中国15岁的人听得懂”
《百家讲坛》在成功推出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之后,确认了“明星学者”路线。但挑中于丹,也是偶然!栋偌医蔡场返闹破送蛭浪灯涫底约涸缭2000年担任《夕阳红》节目制片人的时候就与于丹相识,那时是邀请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教师的于丹为自己节目组作讲座。于丹富于感染力的表达给他留下了印象。
2006年4月,万卫又在全国制片人研讨会上遇到于丹,随口说起想找人讲《论语》,但一直没有合适人选。于丹脱口而出:“《论语》我熟!”而且她提出自己的思路:走一条跟过去的试讲人完全不同的路子:“就近说近”,要对当代人有所裨益,等等。这个思路和栏目组的想法非常契合。
一开始,万卫怕直接请于丹这个影视传媒专业的老师来讲《论语》不能服众,灵机一动,约她先来做《论语》讲座的策划。等各方面的时机成熟才正式提出于丹来做讲师。
万卫没有跟于丹多提要求,只是告诉于丹:“你得让中国15岁的人也能感兴趣、听得懂!庇诘ぬ靼琢。她在荧幕上对《论语》、《庄子》深入浅出、贴近当代人生活的阐释,受到了观众持续地追捧。
冷门出版社撞到热销书
于丹两本书签约的出版社都是市场占有率偏低的冷门出版社,一个是坚持发行传统古籍的中华书局,一个是侧重发行法律专业书籍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到上周末,我们已经发货340万册!3月22日,中华书局市场部的何明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何明昕介绍,中华书局拿到《于丹〈论语〉心得》的版权是双方的一个契合,先是出版社的编辑看到于丹“十一”时在《百家讲坛》的节目,觉得很感兴趣,后来在与《百家讲坛》接触过程中,中华书局本身的品牌优势也获得了对方的信任。
“于丹本身就是学文学的,从小也是看着中华书局的书长大的,我想她大概也有一些‘中华情结’!焙蚊麝啃ψ潘怠S诘さ母盖子诹侵谢榫值母弊芫,中华书局的许多老同事都是看着她长大的。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对《于丹〈论语〉心得》的销量连称“非常意外”。顾青说最初商议首印册数时觉得这本书“肯定是畅销书,但是估计突破不了100万”,于是确定下首印60万册的数目。没想到此书一上市就“井喷”。“现在看来突破400万没问题。”顾青说。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发行畅销书会影响中华书局的品牌时,顾青坚定地说:“以前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文化普及。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面向更大范围的读者!
相形之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于丹〈庄子〉心得》的热销更是让人瞠目。3月3日该书签售,单日即销售15060册。
“原本我们认为销售第一个100万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13天就完成了!备贸霭嫔绶⑿凶芗嗔趺髑逅怠3霭嫔缫呀艏笨嫉诙霭偻蚣苹。
刘明清将“于丹现象”归结为4种力:整个社会回归传统文化的推动力;百家讲坛的影响力;出版社的实力;于丹的个人魅力。“我相信这个热浪会持续更久!彼。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