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位于香港天水围的湿地公园开幕至今不足半年,入场人数已突破50万人次的大关,反应之佳远远超出原来的预期。反映港人和游客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公园以外,对环保、健康和富教育性的景点,亦拥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这对香港旅游业的未来发展,以至港人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正如本栏过去曾指,香港的旅游部门努力开拓新的景点,增加香港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对维持香港旅游业的竞争力,无疑十分重要;但有关部门却不应本末倒置,在耗资重建大量“人工景点”之余,对现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以至珍贵的野外生态环境,亦应该好好保育和加以推广。否则游客未来看到的,将会只是一个没有血肉的、主题公园般的香港。
湿地公园的空前成功,便充分反映如此一个简单的事实——市民和游客希望看到“真”的东西,例如是真的野生雀鸟、真的湿地原始生态、真的小湾鳄贝贝等等,而不是那些高度堆砌和人工化的仿制品。这些大自然对香港赋与的恩赐,对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来说,更加显得极为珍贵,无论是一草一木皆能令人充满好奇,简单朴素的展览陈设亦令人乐而忘返。
由于香港都市化的急速发展步伐,很多传统的文物古迹皆早已荡然无存;幸而不少香港的野外自然景观,尚且能够得到较完善的保育。香港不但有近五成的面积为郊野公园,山清水秀广为人所称道;不少国际知名的珍贵野外生态,例如米埔的鸟类;で、海下湾的海岸公园、沙螺洞的野生动物、北大屿山一带的中华白海豚等等,皆能在香港发展的夹缝中保存下来,这些都是港人引以自豪的重要资产。
珍稀的野外生态需要小心;,当然不能过度的开发和商业化,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保育和发展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既能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郊游和好奇心,同时亦能确保自然环境免受破坏。这些经验未来还可应用在其它地区。只要特区政府逐步和有秩序的进行开发,最终将能令香港变成一个环保城市,增加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亦令港人的闲暇生活更加健康。(摘自:香港《成报》10月26日社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