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十一日晚,香港葵芳一家超市的白米差不多被抢购一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当天强调,本港食米供应充足,市民毋须恐慌。 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中新网4月3日电 香港《明报》4月3日发表社评说,本港不存在出现食米荒,而且总理温家宝接受记者访问时,给港澳居民大派定心丸,表示中国的大米储存充足,亦可以保障港澳的供应,以中国大米存量多达4000万至5000万吨,本港去年进口只是区区33.2万吨食米,就算泰国白米不再输港,市民也不用担心“食无米”。
社评原文摘录如下:
近日,一些普罗大众聚居的地区,部分市民担心米价上涨,抢购食米,这是市民出于自保的行为,无可厚非,不过从食米供应、储存量和内地保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市民毋须恐慌,本港不会出现“食无米”的景况,目前的局部抢购食米行为,只是部分市民反应过敏,完全无必要。
本港出现抢米潮,与全球粮食价格的大气候有关。新兴国家经济转型,急速工业化,耕地减少,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新兴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增;全球暖化,使一些地区粮食失收,加上美国用玉米等谷物提炼乙醇汽油,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目前全球主要粮食库存量处于20年来最低水平,因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而石油价格高企,使粮食运输成本上升,起着火上加油作用。
粮食价格上涨,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成为投机工具,目前的粮价很大程度是金融市场炒作出来的。美国次按风暴爆发之前,全球资金充裕,热钱流向各个领域,赚取最大回报,因此各个资产泡沫相继吹起来,次按风暴导致信贷紧缩,楼市股市泡沫率先爆破;至于包括粮食谷物在内的商品价格,近日著名财经分析网站Barron's认为,商品价格高企,一个重要原因是炒家和指数基金撑起,有关商品的实物买卖方,其实都看淡,分析认为商品泡沫极可能在今年爆破,价格可能急跌三成。事实上,过去半个月,原油、黄金和其它主要商品期货,都曾录得半世纪以来一周的最急跌幅,Barron's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放缓,美国消费萎缩,美元转势反强,当工业商品市场出现不稳,投机资金也必然从农产品市场急速撤走。
导致粮食价格非理性的因素,已经开始消失或弱化,因此,粮价回复由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所决定,将是未来的趋势。许多新兴国家也回过头来,投入更多资源,扶助农业发展,以增加粮食产量。数年前开始,中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确保13亿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可自行生产95%或以上,事实上,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都有稳定的增长。因此,有理由相信,全球粮食供应会朝增加方向发展,价格下调多少,尚待观察,但是非理性地飙升的日子,应该告一段落。
至于近日本港的抢米潮,与还未调整的商品市场大气候有关。本港白米90%来自泰国,今年泰国白米出口价不断上升,其中2月份每吨500美元,3月份猛升至750美元,有预测说4月份会增至1000美元。有泰国食米出口商不讳言囤积大量白米,有本港食品业者也表示,由于多个泰国食米出口商预计未来价格会急升,纷纷囤积居奇,致推高米价。有理由相信,当泰国食米出口商认识到商品价格回调将是大趋势之时,囤积而不能达致居奇效果,届时白米价格自会回落。
特区政府面对抢米潮,重申食米供应充足,入口商有足够储备,呼吁市民毋须恐慌,并强调会密切注意会否有不法商人趁机抬价。工业贸易署发言人则表示,在食米管制方案下,米商在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的进口期,总承诺数量为92400吨,较去年同期和今年首季多,目前本港食米储存量达到14400吨。因此从食米储存和可预期供应来说,本港都处于正常、健康状态。
部分市民抢购食米,相信预期会加价有关。由于联系汇率关系,港元跟随美元贬值,而本港的主副食品来自内地,输入通胀严重,使本港2月份通胀率高达6.3%,创下10年新高,连月来市民食物支出以双位百分点的幅度增加,对普罗大众而言,生活担子确实百上加斤。部分市民风闻米贵,根据连月来的经验,趁还未加价而入货,是出于自保心态,况且食米对中国人而言别具意义,市民不想捱贵米之余,还有不能“食无米”的心态,因此出现抢米潮,完全可以理解。
本港不存在出现食米荒,而且总理温家宝接受记者访问时,给港澳居民大派定心丸,表示中国的大米储存充足,亦可以保障港澳的供应,以中国大米存量多达4000万至5000万吨,本港去年进口只是区区33.2万吨食米,就算泰国白米不再输港,市民也不用担心“食无米”。
特区政府方面,应付这类市民心理恐慌,首要公布更多信息,让市民得悉事态真相,以免人云亦云,徒生以讹传讹,相互传染,使事态恶化之弊;更重要的,是慎防无良商人囤积食米,要求他们供应充足,同时不能趁机加价,以免给市民的恐慌情绪火上加油。此时此际,商人要负起社会责任,以稳定市民的情绪,如果趁火打劫,赚取不义之财,必遭社会和市民唾弃。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