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6日电 香港“九龙皇帝”曾灶财“驾崩”,成为城中热门话题。香港《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他在全港各区“宣示主权”的“墨宝”,比皇后码头 盛载着更广泛的市民集体记忆。
文章表示,在“八卦”他的生平之余,社会也可讨论:究竟任由其真落入少数收藏家之手,让回忆淡化至湮没,还是由公家保留,供大众回味,并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曾灶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全港多处公众设施挥毫,宣示自己家族拥有九龙主权,市民到处见到他的“御书”,有小朋友更是从他的书法中首次认识“灶”字,政府间中因他涂污公物而处罚他,大家反而有点“佩服”他有毅力有精力,能够坚持数十年,走遍多处地方进行大块书法创作。
曾灶财带给市民的一个回忆,主要是在九十年代开始得到艺评人刘健威赏识而传奇式“转运”,成为获部分文化艺术和设计界人士追捧的“民间艺术家”,把街边涂鸦捧入大雅之堂,在艺术中心为他搞书法展,为他出书结集,用他的书法设计时装,又与五十件当代中国名家艺术作品一起在港由苏富比拍卖。至于普罗文 化也用他取才,包括剧场和影视角色,连职工盟上次竞选立法会也用数百元请他涂几句政治口号印T恤和环保袋。
曾灶财没有因此发大财,和世界各地不少民俗艺术家一样,他的创作主要不是为钱,只为满足自己的冲动,当中有朴拙之趣,获“伯乐”赏识而一鸣惊人。他与外国涂鸦不同,没有集结成运动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美学潮流。他是孤独的,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他“宣示主权”,初时是否出于愤懑,不得而知;总之到了后期,他成为大家心中的老顽童,还被清洁剂公司拉了去做广告片主角。
曾灶财的作品还代表香港“远征”威尼斯双年展,传统的竹棚搭到去柏林 的香港展馆。文章表示,究竟曾灶财的书法艺术价值何在,至今仍存有不少争议。从传统书法美学角度而言,有人会认为曾灶财“不及格”,这正如今天不少扬威海外或成为名家设计灵感的香港特产,例如三色尼龙袋、竹棚、武侠功夫片、漫画,当初都只被归纳为“次文化”,最后却成为香港独特文化不可磨灭的印记。